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兽药原料 » 正文

原料药市场威胁仍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1-21  浏览次数:359
11月13~15日,第59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APIChina)首度登陆广东,在深圳会展中心召开。包括华药、哈药、石药、新华、鲁抗、东北制药、白云山、苏州胶囊等在内的1200多家原料药相关企业,以及近5000名专业观众参与了这一年两度的中国原料药行业例会。

“2007年对原料药行业而言是一个大年,与往年不同,原料药企业今年的日子普遍比较好过”,成为APIChina参展商的共识。以大宗原料药价格集体增长为标识,中国原料药市场一改过去几年的颓势,划出了产销量、出口量和价格同步上升的漂亮曲线。

但威胁仍然存在:环保压力仍是悬在原料药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原料药出口中遭遇的歧视性不良事件以及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性的警示,供需关系平衡仍是决定价格走势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原料药企业空置的产能、原料药产品在应用上的可替代性,以及国际竞争对手的复产或停产,随时都可能成为行情反转的导火索。近日青霉素等产品价格出现的急速逆转,一方面是对前期过高涨幅的修正,另一方面则凸显了行情的周期性特征。

价格推助景气度

“2007年上半年24大类化学原料药产量完成27万吨,同比增长11.3%,增幅同比增加3%;供应出口量完成12.3万吨,同比增长5%。”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介绍,“从出口来看,2007年1~3季度累计出口金额27.4亿美元(依据其连续跟踪的67个重点出口产品),同比增长31%。抗生素中间体出口保持量升价涨的走势,出口金额同比增幅达到96.6%;维生素类、激素类出口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

据海关提供的数据,2007年1~8月,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占药品总出口金额的84%,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35%,是出口增长率最高的一年。2007年原料药整体出口数量增长有限,但受大宗原料药价格上涨的影响,整体金额上涨幅度不小;与往年情况相比较,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年度同比增长一般保持在20%左右的速率,而预计今年总体出口额增长率将在30%以上。

“受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工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的影响,目前国内原料药出口的询价往往以人民币为单位,到了下订单时,再根据汇率折算成美元。”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慧芳说。2007年占据中国原料药产业和出口市场半壁江山的大宗原料药价格大幅回升,销量随同拉升,普遍进入景气周期。例如青霉素工业盐从年初的60元/BOU一路攀升,最高点价格超过150元/BOU;VC价格从最低谷的20元/公斤摸高至70元/公斤;VB2在8月底的出口平均价格与1月相比增长了189%。

从会上了解到,虽然每类产品价格上扬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整体而言,除了大环境因素影响,主要是由三方面直接因素促成:其一,大宗原料药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是中国企业提升价格的条件;其二,行情周期性的凸显,部分企业的限产或停产促使价格触底反弹;其三,个别企业在某品种上拥有的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和相对强势的话语权,使得产品出现了超值涨价的可能。

大宗原料药的涨价,带动了周边一系列产品价格的拉升,同时也引发了相关产业的重大调整。首先,价格出现轮番上涨的态势,由于部分产品具有交替性,价格上扬过快的品种往往带动替代性品种的销量上升;其次,运营成本的增长延伸至下游产品,甚至辅料、包材、设备等相关产品;再次,包括大中型国有、民营药企在内的原料药企业,纷纷加入增产、扩产、转产的行列。

此外,尽管2007年中国制药行业经济效益快速回暖,但仍面临多重压力挑战,据沈贤姬透露:在化学制造工业协会对全国140多家重点制药工业企业的调查中,有20%左右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状态在原料药企业中尤为明显,据了解,1~8月份以原料药生产为主的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还在加大,一些小原料药厂或原料药车间已经停产或正在准备搬迁。

反转接踵而至?

景气周期可以持续多久?原料药价格在今年7、8月攀上历史高点后,近几个月普遍出现回落,这样的现状是否会加重业界对于景气周期缩短的忧虑?记者在原料药会场采访过程中发现,企业界人士普遍乐观,分析人士却相对谨慎。

企业界人士乐观的理由非常直接:第一,中国经济的整体向好为制药工业的集体回暖提供了大背景;第二,医药产业政策对普药市场的扶持,是原料药行业的一个利好;第三,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使得优胜劣汰凸显成效;第四,原料药价格上升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普遍看好;第五,目前价格的回转是对于前期增长过快的一种修正,价格还是处于合理范围内,企业仍可得到部分利润。

分析人士则认为:首先,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对中国原料药低附加值的产品结构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的品种单一、价格竞争激烈的现状没有改变;其次,原材料涨价,能源涨价,环保投入加大,环保运行费用增加,这些都增加了原料药企业运营的市场风险,考验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再次,市场的总体需求仍是缓速增长的态势,不会一夕之间爆发,原料药价格飞涨是由一时的供需失衡引起的;最后,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不受中国企业的主观意志控制,供需的平衡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

以青霉素产业为例。在国外厂家停产、国内企业限产的背景下,今年初开始青霉素拉出了直上的价格曲线,随之国内企业产量开始上升,华星等企业加入了扩产行列。但是到了第三季度,青霉素再度步入拐点,价格出现了直下的逆转,厂家出现库存,国际采购商询价但不订货。青霉素演绎了一番“过山车”的行情走势。吴慧芳说:“这其中印度企业的对策起了很直接的作用,他们就是用小规模的复产或停产来应对国际青霉素价格的涨跌。由此可见,中国原料药的定价权还相对脆弱。” (医药经济报)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