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7年东北主产区新玉米(1688, -32.00, -1.86%)上市价或将平开,在1350~1500元/吨之间。随着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玉米价格将更加真实地反映供求,不排除阶段性冲高,整体将稳中走强。
再过1个月左右,东北主产区新季玉米即将上市。受政策和气候影响,2017/2018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将呈“三减一增”局面,即:播种面积及产量减少、替代品进口数量减少、年度期末库存及库存总量减少、消费需求增加。这或许成为玉米供大于求的一个拐点。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7/2018年度玉米市场当年供需平衡后,年度期末库存结余量7年来首次呈现负数,即-900万吨。同时,考虑到库存储存成本、拍卖成本支撑以及当年玉米供应缺口影响,预计2017年东北主产区新玉米上市价格或将平开,大体在1350~1500元/吨的范围。
政策调减面积 气候影响产量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预测,2017/2018年度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53100万亩,同比减少2040万亩,减幅为3.69%;玉米产量为2.115亿吨,同比减少805万吨,减幅为3.67%;进口为150万吨,同比减幅为16.66%。
玉米面积及产量减少,一是受政策主动调减引导,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约3000万亩,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继续调减,种植结构调减面积的目标很可能提前完成,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直接推动产量相应缩减;二是气候异常的被动因素所致,今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肆虐,玉米主产区局地受暴雨、洪水及高温干旱叠加等极端天气影响,很可能使华北或东北平均单产下降,从而导致总产缩减。
内外价格倒挂 进口同比下降
目前,国内市场价格与进口玉米到岸价格相差无几。“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价格逐步回归市场,产销区顺价关系形成,产成品价格基本正常。国内外玉米价格深度倒挂逆转,导致今年1~7月进口玉米164.84万吨,同比下降43.81%;进口高粱358万吨,同比下降20%;进口替代玉米量约为970万吨,同比下降约27%。2017/2018年度或延续此态势,对国内玉米消费形成利多支撑。
加工饲养扩能 消费需求增加
预计2017/2018年度国内玉米总消费为2.22万吨,同比增加1729万吨,增幅为8.44%,其中饲用玉米消费增加800万吨,增幅为6.61%;工业消费增加900万吨,增幅达14.06%。而玉米深加工及饲料养殖扩能成为消费增加的最大亮点。
据悉,今年上半年从黑龙江到辽宁,东北多家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产能约1400万吨,其中在2018年底前竣工的产能700万吨以上。如:盛龙酒精45万吨和成福集团42万吨扩建项目,京粮集团、山东阜丰、四川鸿展等100万吨项目陆续开工,宁夏伊品和象屿(绥化)150万吨等项目也正在筹备中,梅花集团在吉林省白城市300万吨玉米深加工投资项目等。
此外,华北地区部分深加工企业也有扩大产能的计划,如:秦皇岛骊骅准备增加40万吨,山东福洋科技计划新增50万吨,西王集团计划新增50万吨。
另悉,吉林省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将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优势产区,今年全省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小区500个,新增畜禽饲养能力3000万头(只),新增屠宰加工能力200万头(只)。同时,淀粉在新领域的应用,也推升了淀粉需求的增加,如:化工、塑料(10065,-145.00, -1.42%)制品、煤球制造以及建筑行业等,也将成为玉米价格走强的有力支撑。
中美调减种植 同步“去库存”
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17/2018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减少2774万吨,其中美国同比减少264万吨。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7/2018年度我国玉米期末库存将呈现负数,同比减少2564.4万吨,减幅为154%。中美两个具有影响力的玉米大国年度期末库存同时下降,将对玉米供需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并带动玉米价格走强。
今年我国自5月5日临储起拍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多积极参与拍卖,前期成交量价齐升,显示当年供给存在一定缺口,通过竞拍实际成交数量推测,当年的供需缺口大体应该在45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增幅超过8%,对价格形成利多支撑将成为大概率。
不过,毕竟至新粮上市前,国内仍有超过1.9亿吨的玉米临储库存,且今年玉米继续丰产。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市场化收购比重将不断加大,收购进度对价格涨跌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将抑制价格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