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寻找拐点的原料药业仍将负重前行
发布日期:2006-04-13 浏览次数:
644
刚刚过去的2005年,对于原料药行业来说,似乎并没有太多值得人们欢欣鼓舞的事情,因为曾经对原料药行业不利的预计因素在过去的一年里成为现实: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扬、贸易壁垒加强、汇率改革……而抗生素降价、青霉素工业盐行业“限产提价”联盟失败、印度反倾销诉讼、迫在眉睫的环保问题等,对于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国内原料药企业来说,都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大宗原料药寻找趋势拐点
大宗原料药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已经是业内人所共识的。在2005年,大宗原料药正慢慢恢复“元气”。就青霉素原料药来说,2004年的几轮价格战打下来,让本已处于微利状态下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跌入低谷,其价格曾一度维持在53~58元/十亿单位,生产企业几乎都是亏本经营。不少大宗原料药的代表企业华药、哈药等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巨头纷纷转而生产其下游产品,由此对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有一定的拉升作用,2005年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基本上维持在62元/十亿单位。价格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体销售收入的提高。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05年1~10月份,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56亿元,同比增长了31.13%,实现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22.91%。尽管收入和利润这两项数据都有所增长,但利润的增长率却依然赶不上收入增长率。许多大宗原料药企业尽管销售规模不小,毛利率却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相对于此前的预期,2005年的原料药企业的损失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上海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彭蕴亮分析,尽管发改委又一次对抗生素降价,但不少企业早有比较充分的准备,或减产或转产,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西南证券研究员张仕元看来,农产品原料2005年的价格较2004年稍低,因此原料药的成本压力比2004年略有宽松,同时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比较平稳,没有大的波动,因此对于去年的部分原料药的整体亏损情况来说,今年的整体利润要好于去年。然而这依然不能成为主流趋势。在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中,化学原料药的工业销售成本为75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4.94%,居于医药工业几大行业之首,足见原料价格上涨对其的影响,成本依然是原料药企业的心头之痛。
但整体利润好于去年并不能说明前景美好。降价幅度比较大,还有产能有待消化、利润摊薄……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使得原料药企业的总体形势依然不是很乐观。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表明,化学原料药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达92.18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3.57%,与化学制剂行业的0.78%,中成药的11 .72%等数字相比,其在医药行业几大板块的工业产成品中占用资金比例最多,所占比例最高,增长得也最快。
如何解决利润难题?依靠规模取得效益依然是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老方法。苏州东瑞制药原料药公司张斌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坦然承认,由于受降价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苏州东瑞生产的头孢类原料药在今年的价格波动得非常厉害,利润也在下滑。同时,张斌向记者透露,东瑞在2006年将上马一些新的原料药项目,还有向制剂方向发展的规划。
可见,新的竞争形势正在敦促药企不断转变,而随着成本的不断提高,规模效益的盈利方式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是认真考虑产品结构升级的时候了。
特色原料药或有机遇
特色原料药的利润一般会高于大宗原料药,2005年也是如此。不过,国内特色原料药企业海正2005年里在一个基础类特色原料药品种——普伐他汀和一些沙坦类原料药上,则经历了一番考验。由于受到来自印度方面的竞争,使得他汀类和沙坦类原料药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且已跌到底谷,已经没有多大的操作空间。海正的业绩也由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过,对于高端的他汀类原料药来说,由于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海正等特色原料药企业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短期内依然可以保持在特色原料药的优势地位。海正曾在2005年8月接受了美国礼来卷曲霉素生产技术的无偿转让,这使海正又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原料药优势。可见,技术壁垒对特色原料药企业来说决不亚于“衣食父母”
彭蕴亮分析,2006年的专利到期问题成了困扰在几大国际医药巨头的难题,包括默克的舒降之辛伐他汀、百时美施贵宝的普拉固普伐他汀等在内的四五种专利药在2006年即将到期。然而,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这个消息对于国内的特色原料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加之随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仿制药必会大量出现,市场销量也会大增,虽然专利到期会使原料药价格下跌,但是大量仿制药的出现也会增加这些特色原料药的市场容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降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彭蕴亮还指出,对于一些对于特色原料药来说,许多品种如辅酶Q10等,在今年的辉煌也并没有持续下来。其原因主要还归结为国内的恶性竞争,有好产品便蜂拥而上,造成无序放量。另外,目前我国的原料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仿制药或者是从国外引进,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即使有,也缺乏技术的持久性,这也是我国原料药行业整体的一大缺陷。
在泥淖中负重前行
迎来2006年,我国的原料药企业究竟面临着哪些挑战?
首先,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今年的河南华星制药和浙江京新药业因污染导致停产的事件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在环保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该如何解决,将是企业眼下面临的大难题。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存在。一旦人民币再升值成为现实,对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尤其是大宗原料药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宗原料药利润已经非常低,人民币升值必会影响其盈利。抬价或许是一个缓和的策略但并非长久之计,主要还是应该在产品上多下功夫。
再而,成本和技术的压力日渐加重。面对大宗原料药的成本越来越高,价格和利润却持续走低的严峻现实,企业应如何面对?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加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据兴业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王晞透露,以生产特色原料药见长的海正药业,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往制剂方面发展,并将发展目标定在欧、美、日等国际规范市场上,力图避免与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交锋,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给众多原料药企业提了个醒:转换一下思路,转变一种战略,或许可以发现新的生机。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