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有观点认为,在金融危机当中,医药行业是防御性行业,药品需求是刚性需求,受到的冲击相对会小。但在11月5日~7日于苏州召开的第61届中国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上,记者发现,尽管截至目前我国原料药出口金额依旧保持快速增长,但原料药出口颓势已初见端倪,后市不容乐观。
企业冷暖自知
由于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出口国,因此此次原料药会不仅吸引了全国绝大多数原料药出口企业,更吸引了许多国际买家。“国际市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原料药。”业内人士如是评说。
“离不开中国”并不意味着金融海啸对原料药出口没有影响。相关人士指出,我国的医药商品出口多依赖于欧美市场,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韩国。而这些国家都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
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贸处经理熊超坦言,公司出口到巴西的兽用药明显受到影响。一是因为金融海啸的影响,巴西货币贬值20%~30%;二是由于客户因现金流受阻,对市场预期减少,纷纷减少库存和拿货量;三是代理公司担心客户不付款,减少甚至不做业务。他告诉记者,企业以前是通过中国信保结算,现在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信保针对南美市场给的结算时间从原来的90天、120天,已经缩短到30天。
“人用药的需求还是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出口国货币贬值等问题,出口利润率出现了下降。”熊超说,该公司某重点出口产品的利润率由原来的50%下降到30%。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甾体激素类药物、计划生育药物定点生产厂家。其国际贸易部胡颖辉表示,公司甾体类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的量减少了30%~40%。
“今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对原料药出口影响表现得还不太明显。”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福龙说,“进入下半年后,感觉国外采购出现下降,国内订单有所减少,且国际订单多从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中间商更多的是观望。”他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原料药在出口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压货。现在由于现金流的紧张,各环节都会进行精简,直接导致国外采购量的下降。
与任福龙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久。他简单地用“国外观望、国内疲软”来概括原料药的现状,意即订单减少、出口量减少成为业内常见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品种都受到影响。以新华制药的咖啡因为例,国际采购一直相对稳定。任福龙认为,这主要是和新华的咖啡因在国际上占有强势地位以及欧美人饮食习惯有关。“对欧美人来说,可乐类饮料如同国人饮用的白开水。他们可以不吃药,但是不可能不喝水。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一家百年老店,有足够的经验应对金融危机,现金流是非常充裕的。”$Page_Split$
在展会上,石药集团高层用“卖疯了”来概括维生素C的出口。有数据显示,维生素类产品是上半年出口量增加最多、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一类商品,出口量同比增长13%,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05%。除维生素B1价格不降、维生素B6价格同比持平外,其他品种最低价格涨幅超过10%。
后市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料药出口贸易最明显的特征是‘价涨量不增’。”国药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指出。
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量同比仅增长了3.4%,比上年全年14%的增长率减少了十个百分点有余。从产品大类来看,仅维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类出口量有一定的增长,其它类产品同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此同时,以维生素B2为代表的一批大宗型、出口型原料药就从2007年起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涨价风潮。不仅是维生素类、抗生素类,就连扑尔息痛、柠檬酸、肝素钠这些传统原料药价格也都涨了一倍。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沈贤姬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对今年制药企业实行新的环保排放标准和北京举办奥运会对周边地区高污染企业生产限制的担忧,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原料药市场供应会普遍偏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粮食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造成的用人成本提高,推动原料药价格出现一路飞扬。
此外,在上半年原料药出口过程中,由于奥运会带来的产业影响极端预计以及某些买家的投机行为,2008年第二季度出现了盲目采购高峰。根据健康网数据监测,2008年继2007年第四季度的强劲出口形势,又在春节之后的5个月内创下新高。在3月~7月中,原料药连续五个月的出口高速增长,月同比增长甚至达到50%以上。
基于这样的数据分析,业内人士对于年底原料药出口并不看好。健康网首席分析员吴惠芳认为,“采购方提前将采购资源挖掘殆尽,预计第四季度出口成交量会骤然下滑。”此外,金融危机不仅让采购各环节资金偏紧,也让国际买家意识到原料药价格已经涨得有些过头。
印度是我国第二大医药出口目的国,最近我国青霉素、头孢中间体和原料药出口印度的量明显减少。进入9月份之后,特别是10月初的欧洲世界制药原料展之后,部分出口型企业明显感觉到订单咨询量下降——以往进入10月份后就会开始接受12月份订单生产,但是在某些产品特别是维生素类、抗生素类中出现了订单减少的现象。“这多少也与需求方的观望、资金周转受阻有关。”吴惠芳说。
联邦制药原料药厂厂长唐彬喜也认为,在出口原料药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维生素类。“保健品并不是治疗性药品,在资金普遍从紧的情况下,市场对于维生素类的需求必然大为减少。”
面对不容乐观的后市,业内人士纷纷出招。李东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调整产品品种;二是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内部挖潜,降低生产成本;四是积极建立新的渠道,开拓新的市场。“比如说青霉素工业盐,我们可以把这个产品往上发展,把它做成6APA、阿莫西林甚至头孢5、头孢6,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价格。”
吴惠芳则认为,面对欧美的金融危机,“合同外包”需要重新审视。“简单一句话,开拓市场还是要靠自己。靠合同订单来完成来开拓市场似乎收入比较稳定,不需要建立品牌,不需要营销队伍,但是如果一下子没有订单,岂不是失去了生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