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喹乙醇的毒性与残毒的分析
喹乙醇是国内普遍应用的抗菌促生长剂,但它的同类药卡巴氧未批准作抗菌促长剂使用,因已证明其有致基因突变的作用,而喹乙醇与卡巴氧都有喹啉-1,4- 二氧化物的结构和相同的作用方式,所以使用起来对其安全性总是不很放心;同时喹乙醇对家禽有特殊的毒性。我国农业部1997年颁布的《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中,已删去了在1989 年公布的喹乙醇可允许作鸡饲料添加剂的内容,重新规定喹乙醇只限定作4 月龄之内猪的饲料添加剂使用,且体药期由原来的28天改为35 天。不少学者为此作了喹乙醇的毒性与组织残留的试验。董璃波报告,按120、150、180、210 毫克/ 千克饲料剂量都相继出现中毒与死亡,停药10 天后中毒与死亡停止,但90 毫克/ 千克饲料剂量无中毒出现,70 日龄鸡内服的LD50为304.9 毫克/ 千克体重;而叶红丽、李涛试验按70 毫克/ 千克饲料连续喂蛋鸡7 天后便开始死亡,但测定蛋中的残留量低,停药48 小时后即检测不到喹乙醇在蛋中的残留量。朱柱振、陈杖榴按30 毫克/ 千克体重剂量灌服石歧杂种鸡,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药物浓度,投药后24 小时其在肌肉、肝、肾、脾、肺中的含量已低于检测限0.2微克/克。据报告,仔猪以100 毫克/ 千克饲料浓度连喂140 天,停药24 小时后,组织中的残留也低于检测限0.2 微克/ 克。孙永学、冯淇辉作了喹乙醇多剂量给药对AA 鸡的生化毒性观察,按500 毫克/ 千克体重连续饲喂7 天后检测证明,喹乙醇在鸡体内吸收迅速,但排泄缓慢,能影响鸡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血浆中醛固酮含量减少,导致低血钠和高血钾,肝微粒体酶系统被抑制,细胞色素P-450 含量减少,肾排泄功能受损。关于喹乙醇的蓄积毒性,徐士新、郑定用小白鼠,分别按喹乙醇的1/2、1/5、1/10、1/20LD50 (半数致死量)剂量,连续灌胃20 天,停药后连续7 天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结果,1/20LD50组就有死亡,其它各组之间动物死亡数与剂量呈正相关,表明喹乙醇对动物有中等甚至明显的蓄积毒性。所以给动物(猪等)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要严格控制用量及执行屠宰前的休药期(35 天)。用于临床治疗的喹乙醇片及喹乙醇注射液,也应有休药期的考虑。
2、抗球虫药氯羟吡啶的致突变与致畸试验
氯羟吡啶(氯吡醇)由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创制,用作防治鸡球虫病药。包鸿俊等报告,应用小白鼠胚胎转移微核试验、体内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证实,氯羟吡啶能通过孕鼠胎盘屏障对胚胎产生遗传毒性,并引起体细胞DNA 和前期精细胞的致突变作用。 姜其中也报告该药对大白鼠的致畸试验呈阳性,可降低母鼠妊娠率,使胎鼠骨畸形,胸骨骨化迟缓。关于其残留毒性作用,沈建忠、朱蓓蕾等报告,将氯羟吡啶按125毫克/ 千克饲料浓度饲喂AA鸡,停药7 天与10 天后检测肌肉和肝组织中的残留量分别低于0.025毫克/ 千克和0.05毫克 /千克。氯羟吡啶的体药期,农业部规定为35 天。如今国内外对防范动物的食品中残留的致癌活性药物十分重视。对此类药物即使经给食品动物服用后分析其在组织中的残留未超过允许含量,但从安全性毒理学的要求,仍不得放松对它们的警惕。
1、 砷的毒性及对胂制剂作饲料添加剂的评价
砷是饲料添加剂中要进行检查的有害金属杂质之一。朱蓓蕾著文指出,砷具有较强的发育毒性和致癌活性;高剂量胂酸盐能使仓鼠和大鼠胎儿发生以露脑、眼缺陷,肾和性腺发育不全等为主的致畸作用。给妊娠7-12天内的小鼠腹腔注射亚胂酸盐10-12 毫克/ 千克体重剂量,可引起胎鼠死亡或胎儿畸形。瑞士小鼠投给胂制剂(非经肠投药)后,雌性小鼠及其子代的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发病率上升。因此认为,近年应用阿散酸(对氨基苯胂酸)、洛克沙生(3-硝基-4 羟基苯胂酸)等胂制剂作为食品动物的促生长剂,不能忽视其在动物食品中的残留、生产与饲养员的长期接触(胂剂)的安全性及砷对外环境的污染等,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