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8日,首届(2016)山东水禽产业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内水禽行业交流,增强行业凝聚力,拓展水禽产品消费,创新水禽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会议由山东省畜牧协会、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山东省畜牧协会禽业分会、山东省畜牧总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家禽创新团队承办。省畜牧兽医局冯继康局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从会议获悉,我省水禽产业经过多年稳定发展,产业成效显著。一是产业规模大。全省肉鸭现存栏2.4亿只,出栏11.4亿只,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存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鸭蛋产量44.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鹅存栏574.2万只,出栏935.6万只,鹅蛋产量3.1万吨。水禽规模饲养比重达90%以上,标准化饲养比重达80%以上。截止2015年底,全省创建了72家省级肉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二是生产水平高。我省创新了肉鸭旱养技术、环保养殖技术、饲料配制与配方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是遗传资源丰富。地方品种有五龙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马踏湖鸭、济宁百子鹅等;引进的国内外品种有樱桃谷鸭、枫叶鸭、绍鸭、高邮鸭、朗德鹅、太湖鹅等。四是良繁体系较全。全省曾祖代鸭现存栏200多个单元,祖代鸭场12家,存养1957单元;父母代场154家,存养6.42万单元,全省建立了完善繁育推广体系。五是产业布局明显。全省形成了湖区以蛋鸭为主、内陆以樱桃谷鸭为主、五龙河流域以豁眼鹅为主的区域化布局。六是产业化发展快。省内日屠宰能力10万只以上肉鸭加工厂有12家,省内良种供应、投入品生产、产品加工、流通贸易等支撑体系逐步健全;种苗孵化-商品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一体化生产模式不断推进,鹅鸭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种养结合模式不断创新。
冯继康局长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我省水禽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实现产业进一步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新形势下,要科学应对产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打破原有产业平衡体系和运行模式,畅通产业循环链、完善价值增值链、均衡利益分配链、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多维度构筑水禽产业生态圈。
冯继康局长要求,推动全省水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注重多措并举。一是要以支撑消费需求为导向,控规模、提质量,构筑产品消费生态圈。要注重控制生产规模、稳定产能;学会培育消费市场、引导消费;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效益。同时,在投入品生产、饲养、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要严格做好安全管控,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要以经营业态变革为重点,广合作、谋创新,构筑产业运行生态圈。学会从主要追求产业规模和数量,转移到追求全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益;要创新生产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引导、龙头带动、养殖户加盟等方式,不断将粗放、低效率的水禽饲养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生产模式;要创新生产合作模式,突出合作共赢意识。三是要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准则,种养和、畅循环,构筑环境维系生态圈。从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农牧循环、提升装备水平等关键环节入手,着力构建一个与现代水禽产业体系相适应、与环境容量相协调,运行高效、运转平衡的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四是要以强化公共服务为保障,重引导、强扶持,构筑产业政策生态圈。特别注重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引领、宏观调控等重点工作。
本次大会近700余人参加,涉及生产服务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教学科研部门、推广单位、行业组织、产业技术体系等,是一次产业深度融合的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内外水禽产业知名专家、龙头企业高管、优秀企业家,分别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做出精彩研究报告。会议同期设置了高峰论坛、龙头对话、技术培训、行业推介等内容,邀请业界同行齐聚一堂,共议产业转型,共破发展难题。近十家省级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全程采访报道,科学宣传水禽产业、产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传播行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