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是桐乡市农业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桐乡市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导,注重资源循环、综合治理,突出调结构、提效率、补短板、树样板、转职能,不断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畜牧业全面协调发展,助推畜牧业供给侧改革初显成效。
一、调结构优布局,构建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整体优化生态布局。2013年底,我市按照养殖量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相适应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县制规划布局生态养殖,优化调整畜牧业产能结构,编制完成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确立了“生猪减量提质、优先发展湖羊、稳定发展家禽”的目标。同时,科学划定并落实禁养区、限养区,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及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开展违章猪(禽)舍清理专项行动,重点对禁养区、主要河道两侧、污水直排及污染严重的养殖场户及主要道路两侧的破旧棚舍等进行整治。2014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现代畜牧业布局,着力改变传统低小散养殖结构,控制养殖总量,并引导畜牧业合理布局,产业转型升级,走规模化、生态化、高效化发展道路,实现发展方式全面升级。自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拆除猪舍面积140多万平方米,拆除禽舍面积80多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调减20多万头,削减比例超过80%。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生猪减量提质、家禽稳步发展基础上,突出优势大力推进湖羊产业振兴发展。立足桐乡特色品种资源湖羊,以生态循环、品牌培育为抓手,自2014年起,大力开展湖羊特色产业保种提质行动。积极推进羊场改造提升、完善湖羊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服务体系,并于2014年初成功申请了“桐乡湖羊”国家证明商标。2016年,3个标准化羊场改造、1个湖羊屠宰中心建设项目纳入我市农业建设项目储备库,涉及资金250万元。截止目前,全市成功创建省一级种羊场1家,省二级种羊场1家,国家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2家,省级肉羊标准化示范场1家。全市千头以上规模羊场20家,共计存栏4万头,占全市总存栏22万头的18%,规模化比率进一步提升。
二、提效率促转型,释放现代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一是推进畜牧业领域“机器换人”。强化科技支撑和装备改善,引导养殖主体加快推广机械装备,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减少人工误差,提高养殖水平。一方面,通过农机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养殖主体购置牧草收割机、粉碎机、饲料搅拌机、畜禽室温度湿度监测、排泄物处理设备、固液分离机等等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机械化水平。全市新增畜牧业机械119台套,新增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个。大力推广散装饲料,引导华腾饲料厂和养殖场的“厂场对接”,减少产业环节,降低饲料损耗和养殖成本,促进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大力推广自动喂料系统等自动设施,提升自动化水平。目前,全市大型生猪养殖场已基本实现自动化喂料,春耕、鑫源旺等蛋鸡场配备了全自动喂养系统(自动刮粪、自动喂料、自动捡蛋),湖羊规模养殖场也开始逐步改造建设自动喂料系统,大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规范化操作程度。二是推进“互联网+畜牧”发展。充分发挥桐乡市“一业一网”发展优势,引导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和饲料兽药企业转型,以畜禽舍环境精准控制、健康养殖工艺、信息化管理、物联网等为重点,推广标准化智能化的养殖设施设备,提升装备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逐步走上“互联网+”的道路。创新“互联网+”生态养殖模式,积极引导养殖主体配备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目前桐乡市已形成了以嘉华牧场“生猪养殖管理平台+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和桐乡湖羊种业“养殖管理系统+电子耳标”为典型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如华腾牧业采用物联网技术与智慧技术相融合研发的智慧畜牧管理模式,为其生态牧场的智能化综合监控、智能化生产管控、产品安全追溯管理、生产业务的网上办公以及疫病咨询专家系统等提供服务平台,建立了生产大数据,减少了人工误差,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真正做到了生猪产品生产过程可控、销售渠道可查、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补短板优生态,彰显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定位
一是破除畜禽养殖污染“软肋”。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破除畜禽养殖污染“软肋”。积极宣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采用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方式,推广“畜粪生态化消纳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模式建成一条猪粪生物处理及循环综合利用系统,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蝇蛆转化生物质、沼气工程、秸秆利用等资源循环模式。以农业“五水共治”为切入点,落实规范监管,扎实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治理,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以及“二分离、三配套”要求,编制“一场一策”生态化治理方案,对留存的13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全面整治和系统评估,通过生态消纳利用和工业化处理模式,基本完成了生态化治理与达标排放,全市规模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二是破除死亡动物处理“软肋”。以生态循环为导向,破除死亡动物处理“软肋”。我市从资源循环利用出发,创新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方式,成功研发出死亡动物生态处理方式。2014年6月,年处理能力7300多吨的桐乡市恒生动物生物处理厂正式启用,配套建成全市11个镇(街道)的病死动物收集中转站和13家规模场病死动物暂存点,全面实现了“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在此基础上,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及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死亡动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模式,完善“场(户)定点暂存、镇(街道)中转站统一收集、工厂集中处理”机制,逐步构建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并探索开展了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工作,实现全市死亡动物工业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死亡动物得以有序、规范处置。
四、树样板重创新,增强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示范创建“标准化”。引导畜牧业发展从低、小、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实施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8个,并获得嘉兴市唯一一个浙江省标准化创建先进县市。出台政策支持发展规模养殖,提升规模化水平,生猪养殖已全面淘汰低小散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100%,并通过升级管理、推广科技、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提升标准化水平,培育“嘉华智能化全封闭养猪模式”、“濮院、梧桐等适度规模户聚集模式”、“双丰农牧结合模式”等多个优化模式。二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大力推进以产业化为核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建成示范养殖基地38个,培育嘉兴市及以上牧业龙头企业9家,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38家,获中华老字号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11个。扶持引导经营主体间产业联动,形成以“华腾模式”为代表的绿色生态生猪全产业链新模式和坝桥养鸭合作社“企业+基地(养殖场)+农户”的经典合作模式。“华腾模式”依托饲料生产研发优势,积极打通饲料原料基地、养殖牧场和产品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产业,拓展有机肥开发和社会化服务,打造了绿色生猪全产业链模式,并创造了“桐香”优质猪肉品牌。随着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我市已逐步形成了集饲养、屠宰、加工、饲料、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五、转职能强保障,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支撑
一是基层动物防疫支撑体系改革取得突破。针对原有村级动物防疫员人员老龄化、防疫知识弱化等问题,我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改革。经过2012年试点、2013年建设,2014年我市全面建成12个镇(街道)动物防疫服务站,招聘35周岁以下的专业人员40余名,大专以上文凭占80 %,并组织开展上岗培训,进一步明确基层防疫人员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分工,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防检疫监管“四位一体”,切实发挥基层防疫队伍的作用。同时,积极筹建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市级防疫监测技术职称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提升应急防控能力,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是基层动物检疫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我市成立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下设5个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采取“官方兽医+检疫协检员”协同监管模式,实施基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管,通过落实人员、设施设备,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和监管条件保障建设,并按照机构队伍正规化、执法形象标准化的要求,完善制度措施,明确具体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衔接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分所规范化建设,实现硬件保障规范化提升、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系统化学习和检疫记录痕迹化管理。同时,以提升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为载体,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强素质 提能力”行动,严格落实“一例会、二轮训、三抽查、四规范”行动,增强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履职能力,基层动物检疫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为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实施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