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2月12日萧山区全面启动生猪禁限养及污染整治工作以来,共关停生猪养殖场905家,削减存栏生猪77.3万头。保留的19家规模猪场(含大江东“飞地”上15家)和2家奶牛场全部启动养殖污染治理。
从去年下半年起,生猪价格逐渐回升,特别是今年1月份以来,出现了历史新高峰。为严防关停复养、新养和扩养情况发生,确保生猪禁限养工作成果,萧山区严格落实“网格化”监管,打好生猪禁养成果保卫战。
一、落实主体与监管责任,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
一是进一步明确规模畜禽养殖场的主体责任,向养殖场发放了《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告知书》,签订了《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与动物无害化处理承诺书》,重申养殖主体为环保第一责任人,要求做好环保整治,加强管理,健全台账,落实防治措施;二是组织各地对辖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排查、登记造册。全区159家畜禽养殖场落实了“一对一”监管责任制,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全区共落实镇街监管责任人21人,监管人员29人,建立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巡查监管制度,统一印制使用巡查台帐,实行痕迹化管理和“零报告”制度。各地也进一步落实了村级责任人,从而实施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三是对3家奶牛场和保留下来的19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建立了养殖污染信息电子档案,并启动隐患整治月报制度和养殖场存出栏周报制度。
二、全面彻查养殖污染与生猪新养隐患,及时处置整改到位
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各地在开展隐患自查的同时,加强了对农村散户养殖管理和对保留的生猪养殖场的现场检查,及时掌握动态,杜绝新建、扩建生产设施,做到告知、承诺、排查三到位。在日常巡查基础上,先后又开展了养殖污染防治督查等3次专项行动,重点对保留的生猪养殖场“一牌一档两废三养”情况和其它养殖情况进行排查,共计派出检查人员364人次,检查 114个场次。通过仔细排摸、通力合作,及时处置生猪新养问题3起,排除污染隐患3起。
三、密切配合,推进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
规模养殖场整治和生态达标验收是今年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也是实施生猪禁限养工作后对保留场的一项后续管理工作。农业、环保密切配合,在完成辖区内4家保留规模猪场的污染整治与环保验收同时,重点开展大江东“飞地”上2家奶牛场和15家生猪保留场整治和生态达标验收工作。养殖场通过工业化处理和生态消纳相结合的模式,按照环保设计单位设计、养殖主体施工、第三方检测、专家组验收的方式进行施工验收。截至5月17日,“飞地 ”上已有5家规模养殖场通过了省市环保专家组验收。
下阶段,萧山区将继续强化养殖污染线上线下管理,巩固生猪禁限养成果,积极推进美丽生态牧场“五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