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辉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社会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探索健康养殖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
林文辉教授谈水产养殖业“欲速则不达”
曾参与国家兽医协会《水产执业兽医考试指南》编写,翻译美国奥本大学池塘环境经典专着《池塘养殖水质》和《池塘养殖底质》,奠定了我国池塘生态研究理论基础。
欲速则不达之一:
在经济活动中,资本的投入追求效益能立竿见影,这本无可非议。快,并非不好。但,快,要有道理,要尊重自然,一切违背自然的快,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快”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陷阱和危机。商家就是利用人们这种赚快钱,赚易钱的心理,把养殖业引入歧途。
刚搞好池塘,巴不得明天水质能立刻培好,于是市场上就有“用量少、见效快”的速效肥供应;鱼虾要长得快,巴不得今天放苗,过几天就有鱼虾卖,于是快大苗、快大料漫山遍野!整个水产养殖业什么都要快,也什么都可以快。但养殖户最终得到的结果并不是赚到快钱,而是“死得快”!
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消长是有时间要求的,想快一点,是没错,但需要深入研究,找到最佳途径,简单粗暴地提高速度往往得到的是不良的后果。藻类快速生长,必然与微生物、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脱节,导致pH高、溶解氧高、老化、产生藻毒素等的后果;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必然导致种群单一,共生体系失衡,生态系统紊乱;过量的微生物很容易演变成条件致病性病原;简单地通过提高饲料蛋白含量去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必然带来氮的污染,导致环境恶化;以牺牲抗逆性能为代价的育种技术也在获得快速生长品系的同时,导致该物种更为娇弱,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不适合于池塘养殖。
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度。追求快的前提是健康——健康的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的动物体质,如果这种快已经导致动物生存都困难、动物都不存在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缺乏科学、缺乏耐心,往往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之二:
快速培藻的得失。
传统池塘肥水是采用植物残余发酵后的有机肥或大草或动物粪便,有机碳多而氮磷钾少,肥效比较慢,但持续而稳定。由于藻类也是植物,一种植物经微生物分解而释放出来的营养素去“合成”另一种植物,从营养上来说是相对平衡的。一边慢慢释放,一边慢慢生长,是持续和稳定的基本原理。自从上世纪70~80年代兴起化肥养鱼之后,直接使用化肥肥水才慢慢推广使用。
目前许多养殖户追求快速培藻,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养殖户这种心态,虽然给的是“有机肥”,但也添加了大量的无机肥,即使含有相当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大多是快速分解的糖类或淀粉类,肥效直接而且快速。用无机肥培藻,藻类来得快,但去也快,不稳定。特别是一些“用量少、见效快”的肥水膏,见效要快,肥料必须容易吸收,用量要少,只能大量使用氮、磷、钾,虽然藻类生长是很快,但没有后劲。也就是说,藻类的快速生长虽然达到了我们肥水的目标——一定的藻类密度,但肥料也吸收完了,如果再施肥,则藻类过浓,如果不施肥,则藻类老化。
其次,藻类生长很快,但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跟不上,不能通过藻类的消费来维持藻类消长的平衡,微量元素不能有效周转,倒藻、产生藻毒素是必然的!同时,由于藻类没有被消费,微生物得不到相应的营养而生长缓慢,藻类大量消耗二氧化碳而微生物不能释放相应的二氧化碳来补充,又导致pH失控。高速生长的藻类大量释放氧气而没有足够的微生物消耗氧气,又造成了溶解氧过高而导致气泡病的风险。此时,如果以为藻类肥起来了,就放苗,后果不堪设想——老化的藻类产生藻毒素、高pH、高溶解氧就足以把再健康的苗种都搞得半死!如果是养殖南美白对虾,那EMS就不奇怪了。
欲速则不达之三:
快速培菌的得失。
细菌的功能主要是分解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前期饲料投入少,根本不需要大量的细菌!前期所谓“藻菌平衡”只是卖概念而已。有人认为前期的细菌呼吸可以平衡藻类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而避免pH过度升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因为要维持这些细菌能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必须同时连续输入大量的细菌底物——有机物质!否则细菌是不可能凭空产生二氧化碳的。
要使细菌快速生长,只需添加一些细菌容易分解吸收的有机物质。但是,细菌生态与藻类生态不同,其一,细菌生态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顺序。单一的营养源如甘蔗糖蜜之类的碳水化合物能被细菌快速利用,因而短时间内可以使细菌大量生长,但种类相对单一,构不成“微生物生态”。其二,藻类每天有太阳辐射的能量输入以维持生存与生长,而细菌则需要人为输入能量物质才能维持生存和生长。如果采用速效细菌营养素(如单糖、双糖、各种有机酸发酵物)培养,几个小时内细菌就能生长起来,而营养素则随着细菌的生长按比例消失。细菌数量增长与细菌营养素减少的反差必然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1、大量快速培养出来的细菌只是相对单一的种群,不是微生物生态,甚至由于单一细菌过量繁殖反而导致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受到影响;
2、大量快速繁殖起来的细菌没有后续营养底物补充必然导致细菌生物学行为发生变化,变成病原微生物;
3、藻类是悬浮的,而细菌很容易形成絮团沉淀。大量细菌的生长、沉淀,必然导致池塘底部环境受到污染,加速池塘底部生态破坏。
如果前期培藻太快导致pH偏高,是培藻失误,应该纠正培藻方法,如果采用大量培菌去处理,等于错上加错!
总而言之,养藻的目的是用于光合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为池塘输入能量;而养菌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养殖环境,必须人工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因此,池塘细菌的数量应与饲料投入量相匹配,养殖前期饲料投入量少,污染小,没必要养些细菌在那里浪费“粮食”——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欲速则不达之四:
高蛋白饲料的得失。
池塘养殖的本质是蛋白转化,饲料配方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蛋白转化而进行的。一般来说,在一定蛋白质含量范围内,鱼虾的生长速度直接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在饲料蛋白质水平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这样的结果: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低于“基础代谢水平”时,鱼虾出现“负生长”,因为饲料中的蛋白质不足以维持鱼虾的基础代谢;绝对生长量为零或负值,所以,饲料蛋白效率小于等于零。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基础代谢水平”时,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提高,鱼虾生长速度迅速提高,“比生长速度”(即生长速度对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率或生长速度与蛋白质关系的方程的导数)的变化率大于零;饲料蛋白效率逐步而且迅速提高;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等于“蛋白效率最高水平”时,鱼虾的“比生长速度”变化率等于零,饲料蛋白效率达到最高;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蛋白效率最高水平”时,虽然绝对生长速度还在提高,但已经变慢了。鱼虾的“比生长速度”的变化率小于零,因而饲料蛋白效率也逐步降低;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等于“生长速度最高水平”时,鱼虾的绝对生长速度达到最高,但但饲料蛋白效率大幅度降低;
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生长速度最高水平”时,鱼虾的绝对生长速度开始逐步降低,出现“蛋白中毒”现象,这种饲料没人做!
因此,从提高蛋白效率、降低池塘污染角度而言,养殖户应该适当牺牲一点鱼虾的生长速度,选择“蛋白效率最高水平”的饲料,而不要为了最大生长速度去选择蛋白含量更高、生长速度最快、但氮污染也最大的饲料。“长得快,死的快”是行业中常见的现象!只有鱼虾活着,生长速度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