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以项目为载体聚合生产要素 强抓生猪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平昌抢抓政策机遇,强化要素保障,依托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努力推进生猪产业朝着“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123户,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158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51个,去年以来新(改)建生猪标准化圈舍5.4万平方米。2007年全县出栏生猪128.92万头,实现产值10.8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分别达到68%、39.6%,规模饲养出栏生猪占全县出栏总量的25%。今年1—3月,全县出栏生猪37.9万头,同比增长12%。
一、发挥比较优势理性选择重点产业。平昌是山区农业大县,粮猪型生产结构在广大农户心目中根深蒂固,长期的生产实践让广大农户在积累丰富的养殖经验的同时,对生猪产业发展市场波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2007年全县生猪产值较2002年翻一番,养猪业助农人均增收102元。2007年下半来,平昌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产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突破口”要求,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政策优势,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在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把畜牧产业作为“三大立县产业之一”的基础上,把生猪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五年内实现年宰杀商品猪100万头”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从生产、销售、加工环节全面实施政策配套,打造生猪产业链条,扶持生猪产业规模发展。
二、党政重视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一是组建专班专抓。平昌县委、政府先后三次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实行“一个产业、一项政策、一套班子”,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推进生猪产业化领导小组,挂牌成立生猪产业化办公室,落实专人专职办公,同时将县畜牧食品局各股室的生猪生产管理、防疫检疫、定点屠宰管理、食品加工流通等管理职能一并划归生猪产业化办公室,强化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服务。十分注重养猪园区、大户的发展环境和技术帮扶,对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园区实行“一名县级领导挂联、一名畜牧干部驻点、一名乡镇干部协调服务”的工作责任制,县级领导重点负责项目实施配套,畜牧干部负责技术服务,乡镇干部负责具体问题的协调,一定三年不变。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每人挂包5户以上养殖大户,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圈、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去年9月,聘请省畜科院养猪研究所的专家实地勘察设计,对园区建设选址、发展规模、圈舍设计、道路改造、水源保障、排污处理、配套生产等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了“全县22个生猪基地乡镇、8个标准化养殖园区、30个规模养殖小区”的总体建设方案。二是增大发展投入。财政预算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500万元,其中切块150万元专项用于生猪加工企业、规模园区、养殖大户贷款贴息、项目配套、对县属龙头企业定向收购实行奖补,2007年仅奖补一项兑现资金26.8万元。三是项目实施配套。坚持“业主投入为主,信贷支持帮扶,项目实施配套,党政协调服务”的发展机制,实行项目跟着产业走,从项目编报环节开始进行配套,规模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在哪里,水、电、路、气等项目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2007年,通过引导业主自身投入,县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20.2万元,用于元山生猪养殖场新建圈舍和引种补助、入园道路建设、解决场内生产生活用水、进行园区绿化美化。同时镇政府承担养殖场前五年土地租金,电力部门免费安装2台变压器专线入场。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园区养殖场业主投入1030万元、农户改圈及购猪投入228.9万元。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在用地、环保、水电费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对从事生猪生产的龙头企业用地优先审批,生猪养殖小区(大户)用地符合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业主向所在乡镇政府备案。免收育林费和林地占用费,园区用电按照农业用电价格执行,环保部门免收环评费。
三、业主主体面向市场发挥主导。一是充分发挥业主的主体作用。引导业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为主与外援为辅的关系,项目资金分配实行“先建后补、多建多补、不建不补”,引导业主先期投入,鼓励大户自主投入,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有实力、守信用、能干事”的业主。对年出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小区内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按60元/平方米标准给予圈舍补助,采取“业主申请、畜牧规划、标准统一、乡镇核实、联合验收、财政兑现”的办法实行奖补。去年以来,将省下达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猪调出大县项目捆绑实施,将976万元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培育出赵毅、唐育、何大俊、夏时斌、安全勇、陈刚等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37户,新增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965户。二是充分发挥园区(场)的带动作用。走“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发展路子,推进生猪养殖由“点状繁荣”向“面上拓展”。元山镇富强种畜繁殖场、富源猪业有限公司、大山养殖公司、俊明种猪繁殖场四个养殖场带动周边群众新建圈舍7490平方米,新增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85户。同时,积极推行“猪+沼+果”、“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元山镇富源养殖场业主唐育在猪场周边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果蔬,农户在获取土地租金的同时,就地务工年人均收入3000元。三是帮助业主搞好风险评估。一方面鼓励业主勇于做“市场英雄”,敢于面对市场挑战;另一方面,帮助业主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充分分析高位作业的市场风险,引导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学会算账,勤俭办场,滚动发展,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规模适度。白衣辉煌养殖园区业主赵毅从房地产业转入生猪养殖,计划投巨资建成年出栏10万头的超大型生猪养殖场,通过专家评估,实行分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圈舍14栋。四是鼓励业主走联合之路。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引导鼓励业主在技术上联合、在品牌上联合、在采购上联合,形成利益联盟,共同面对市场。元山镇4个养猪场业主自发与周边养殖户组建养猪协会,协会对农户实行“四统、三供、两保、一结算”(统一圈舍改造、统一饲养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导,供仔猪、供饲料、供兽药,保回收商品猪、保兑现合同价格,售后一并结算);对困难养殖户采取“仔猪赊养、成猪抵账”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协会带园区、园区带农户”助推生猪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四、完善体系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组织专班、落实专人,加快肉联厂改制进程,为启昌食品规模生产创造条件。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互补,出台生猪等大宗农产品销售奖补政策,以各乡镇或市场中介组织销售到启昌食品公司的生猪为基数,严格统计,公开奖励。去年,启昌公司收购量同比增长23.7%。推行农产品加工企业“绿卡”制度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有收费权的中央、省、市属有关部门经费补偿机制,企业原料及产品运输过路费、超限超载等实行合同收费、最高限额、一次缴清。二是强力推进品种改良。为彻底解决优质猪源短缺问题,着力建设县、乡、户三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采取“统一引种、合同管理、大户饲养、市场销售”的办法,全面实行引种补贴制度,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县已建成良种猪繁殖场2个、杂交制种场3个、乡镇二级扩繁场61个,年可提供优良种猪5000头、洋三杂商品仔猪30万头以上。去年以来,全县安排引种补助资金100多万元,引进优质良种公猪78头、母猪1400多头。到2010年,县上重点建好5个杂交制种场,年提供良种母猪8000头以上;每个乡镇建好5个以上仔猪繁殖场,饲养良种母猪200头以上,使全县全面实现良种化。三是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堵防结合,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实行强制性全面免疫,抓严“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严格防疫双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并按每村1人或2村1人在乡镇畜禽服务中心和养殖经营大户中择优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兼疫情监测员,村级防疫员补助纳入县财政预算。四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试点建立生猪生产风险调节基金,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龙头企业按1:1配套,养殖户按每头2元标准筹集基金,当生猪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时启动基金用于价格补贴,以弥补市场因素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全面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扎实开展生猪保险,去年全县能繁母猪承保率100%、育肥猪承保率达70%。推行“联户联保贷款”方法,县农行、信用社将小额信贷额提高到3万元至5万元。探索筹建“生猪产业化担保公司”,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园区提供融资信用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