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养殖污染等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国各地都开始大规模的拆迁猪场。不得不承认,猪场对环保、用地、饮水确实都有很大程度的污染,因此,养殖业的环保整改无可厚非,但是养猪污染是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比起处理技术,更关键的是治污成本,治理效果越好则成本越高,养猪户也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在生猪供应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上,地方政府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这种“一刀切”的禁令,有没有考虑过猪场养殖户的感受?养猪作为弱势产业,要养殖户承担所有环保成本这公平吗?比起工业污染,养殖污染是小巫见大巫,那些工业污染的企业都拆迁了吗?猪场拆迁的补偿如果能够让养殖户满意,谁愿意一哭二闹三上吊?猪场拆迁后,任由养猪户像路边的野草一样,自生自灭吗?猪场拆迁是不是除暴力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
温氏、牧原、雏鹰,无论怎么扩张,选址都是农村。养猪业的两级分化已很严重,但在猪场的选址方面,却共守“农牧行业”的老本营。“公司+农户”被证实为最有生命力的养殖模式。养猪可规模化、工业化,但养猪的场地,必须农业化、反工业化。“农户”不存,“公司”岂不只剩下“工业化”?
什么决定着养猪行业的生死?大家都在提环保、管理、技术、资金,很少有人提到地价。大家在算成本时,都不算地价的。当极权的政府对村庄所在的地皮虎视眈眈时,我们才意识到,土地才是养猪行业的“阿克琉斯之踵”。这个“踵”,还由不得我们。
有人不认可散户是养猪行业的根基,甚至觉得:猪周期就是散户造成的!“猪价一低,大量的散户退场,导致未来一年的生猪供应量严重不足,价格一下子被推到极高;行情一好,散户又一哄而上。”
言下之意,跟大企业在行情好的时候不会加大投入、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不会减产似的!
恰恰相反,散户钱少,预判力缺,即使是扩大或减产,排气量也无法和大猪场相媲美。我反倒觉得,散户是“迟钝”而稳定的水,载着规模猪场的舟,遇波动,舟易先觉,水跟着逃,才更接近猪周期时各自的表现。没有散户,行吗?
规模化猪场就一定能够提高养殖水平?未必。养猪有无效率,并不取决于规模大小,而取决于三个要素:养殖环境是否合理、养殖技术是否科学、养殖者是否有责任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规模化养殖场不一定都赚钱,专业户不一定都不赚钱。
鉴于以上各种因素,有人指出,小农场是将来国家扶持的一个方向,种养结合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既能解决农民工回流的工作问题,又能解决农民工的归宿问题,减少环保压力,增加食品供给。
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已是大势所趋。对错勿论,估计也无回头路可走。
千百年来,养猪都是农民增收的一个副业。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集中,原以为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事实却是,很多企业拿到土地后,并没有扩大猪粮生产,而是囤地待嫁,或争取国家政策,令政府苦不堪言。
有层出不穷的散户养猪,从来都不应被视为一件错误的事。所有的行业,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国的散户越多,越能证明这是一个商业上充满野心的国家,社会的阶层壁垒会被迅速突破。温鹏程、侯建芳,都是高中毕业回家养猪创业,若无此大环境,可能吗?要相信,未来的养猪大鳄,一定在民间。
就怕,我们把村庄拆没了,拆得太厉害了,这样的年轻人想找块场地养猪,找不到。
散户是由中国国情衍生来的,有深刻的存在意义,不能轻易否定。养猪业不尊重散户之作用,就难以获得新鲜血液之供给,终将难以为继。当所有的行业均如此,农业现代化和中国城镇化,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