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选育出了大量优秀的地方畜禽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对于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畜禽品种的记述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史志典籍中。早在北魏时期《齐民要术》,就对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马和羊品种及其饲养技术方法做了介绍,对后世养马业、养羊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系统全面地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研究工作,还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于20世纪80年中期陆续出版了猪、家禽、牛、羊和马等5卷《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
畜禽遗传资源是可变资源,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水平经历质的飞跃,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畜禽遗传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畜禽遗传资源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发现和新成果,急需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2006年农业部正式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全面启动。历时6年,完成调查工作,并于2012年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该志书共分七卷,530多万字,图片2100多张。其中,《蜜蜂志》和《特种畜禽志》为国内首次出版。志书资料详实、数据可靠,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突出权威性、科学性,彰显时代特色,深受业界好评,于2013年获证第三届中国政府图书奖,是该奖设立以来第一部获此殊荣的畜牧类专著。
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留下了“缺憾”:我国藏区畜禽遗传资源丰富,以牛、羊等尤为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未能获得全面而详细的调查资料。为弥补缺憾,彻底摸清资源家底,实现资源调查的全覆盖,全国畜牧总站(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于2015年启动了藏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
调查的目标是在我国藏区内开展一次系统的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全面深入地查清我国藏区范围内牛、羊及蜜蜂等主要畜禽遗传资源的分类、特性等主要内容,解决我国藏区畜禽遗传资源存在的“收集不全面,评价不系统,分析不透彻”,“同种异名”现象的存在。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藏区畜禽遗传资源情况,积极保护畜禽遗传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为培育畜禽新品种提供有效信息,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中国藏区主要畜禽遗传资源志书》。调查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等5省区。
藏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启动以来,藏区5个省区高度重视,专家大力支持,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藏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组,制定了调查方案和技术规则,相关省区也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条件保障。二是5个省区畜牧部门开展了宣传和动员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基本确定了本省的调查重点。三是各专家组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深入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截至目前,蜜蜂组完成了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正在进行资料整理和实验室分析;牦牛组已经完成了四川“昌台牦牛”、西藏“类乌齐牦牛”和青海“环湖牦牛”的现场鉴定;羊组完成了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确定了重点调查品种。
藏区资源调查作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写入了《农业部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各省畜牧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5省区参与调查的畜牧科技工作者也表示一定要协同努力,高质量地完成藏区资源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