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散户再入养猪业需谨慎, 危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69
核心提示:行业人士:本轮猪价“牛市”可能已进入尾声,散户切莫草率入场。大户则应拿出“牛市”赚取的红利,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遏制国际廉价猪肉大幅抢占市场。散户再入养猪业需谨慎,危险!屠宰量增加是近期我国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屠宰量增长,增加了市场供应,直接给猪肉价格带来下行压力。本轮猪价“牛市”可能已进入尾声,散户切莫草率入场,大户应拿出“牛市”赚取的红利,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9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公斤猪肉平均价格为25.02元,比6月份第2周的31.2

行业人士:本轮猪价“牛市”可能已进入尾声,散户切莫草率入场。大户则应拿出“牛市”赚取的红利,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遏制国际廉价猪肉大幅抢占市场。

散户再入养猪业需谨慎,危险!

屠宰量增加是近期我国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屠宰量增长,增加了市场供应,直接给猪肉价格带来下行压力。

本轮猪价“牛市”可能已进入尾声,散户切莫草率入场,大户应拿出“牛市”赚取的红利,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9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公斤猪肉平均价格为25.02元,比6月份第2周的31.29元下跌6.27元。“6月中旬以后,肉猪价开始下跌。但大家都以为水灾后价格会涨上去,可到现在还没见涨。”存栏生猪5000头的湖北省蕲春县振农实业公司董事长胡基政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9月9日,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批发平均价是每公斤21.3元,比9月2日下降2.74%。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认为,全国各地猪价都不同程度下跌,原因在于供应充足。

此外,农业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生猪屠宰量为1510.18万头,环比增长5.1%,同比增长1.2%。“屠宰量增加是近期我国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屠宰量增长,增加了市场供应,直接给猪肉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农业部市场预警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研究室副研究员朱增勇说。

生猪供应充足还因为国内外价格差距悬殊,刺激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口生猪产品30.97万吨,同比上涨145.3%。期中,猪肉占18.34万吨,同比上涨209.4%,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7个月,猪肉进口94.57万吨,同比增长149.4%,比2015年全年进口量都要高出21.6%。

“自2015年3月份以后,新发地猪肉价格始终在高于上年同期的价位上运行。今年7月份,新发地白条猪加权平均价是每公斤22元,比6月份的24.36元下降了9.93%,也比2015年同期每公斤22.5元下降了2.49%。在持续长达一年之后,新发地猪肉价格终于回落到上年同期的价位之下。”刘通认为,毛猪供应短缺时期已经过去,整体状况已由偏紧转化为宽松。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份,猪肉价格就已经见顶回落。在经历20多周连续大涨之后,去年9月第二周,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主销省份生猪价格纷纷下跌,带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等主产省份猪价下跌。

然而,入冬后多地遭遇强寒流天气,湖北、河南等主产省份猪场新生猪仔大面积死亡。造成肉猪供应短缺,导致猪价重新走“牛”。今年春后天气转暖,猪仔成活率恢复正常,肉猪逐步供应充足,猪价当然要重回下跌通道。“强寒流天气结束已经有半年时间,从猪仔育肥出栏需半年左右时间看,目前上市的都是强寒流天气之后出生的肉猪。从猪肉价格季节性波动的规律看,8月初白条猪价格都是阶段性高点,随后几个月很难突破。肉价进入下行通道是毋庸置疑的。”刘通说。

“从进口端看,我国可预期生猪产品进口量仍将保持同比大幅增长态势,这将抑制生猪价格上涨。”朱增勇说。

种种迹象表明,本轮猪价“牛市”可能已进入尾声,散户切莫草率入场。大户则应拿出“牛市”赚取的红利,尽快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遏制国际廉价猪肉大幅抢占市场。(来源:经济日报)

农业部:养猪业未来5年需解决8大任务

当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方案中提出,针对17个重点农产业领域开展“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其中,生猪、蛋鸡等产业也被列入重点任务内容:

1、提高核心群种猪育种水平,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和仔猪成活率;

2、加强猪瘟、猪伪狂犬病、口蹄疫、蓝耳病的防控和净化;

3、完善猪舍环境参数标准体系;

4、加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与基础数据集成应用;

5、推进无抗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6、加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质量控制,完善冷链体系,提升品质和加工质量;

7、提高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

8、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农牧结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