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传统生猪怎么流通的 看了你就懂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09  来源:三农纵横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65
核心提示:编者按:流通是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实用的生猪流通模式,这些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高效完美,本文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统的生猪流通形式有哪些?这些形式又有着怎样的弊端?思考在互联网时代,高效的生猪流通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一、中国传统生猪流通形式生猪流通主要就是将供给端养殖场的生猪对接到需求端屠宰场进行屠宰的过程。由于我国生猪养殖历来以散养户和中小规模猪场为主,因此生猪的流通主要由猪经纪和猪贸易商的中介完成。猪经纪一般为当地消息灵通和生猪产业人脉广泛的人士,熟知

编者按:流通是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实用的生猪流通模式,这些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高效完美,本文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统的生猪流通形式有哪些?这些形式又有着怎样的弊端?思考在互联网时代,高效的生猪流通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

一、中国传统生猪流通形式

生猪流通主要就是将供给端养殖场的生猪对接到需求端屠宰场进行屠宰的过程。由于我国生猪养殖历来以散养户和中小规模猪场为主,因此生猪的流通主要由猪经纪和猪贸易商的中介完成。猪经纪一般为当地消息灵通和生猪产业人脉广泛的人士,熟知当地的生猪养殖和出栏情况及掌握大量的猪贸易商或屠宰场采购员的信息,在生猪销售过程中充当红娘角色,其通过撮合养猪场与生猪收购方的交易,按照猪头数赚取固定中介费。猪贸易商为生猪贸易中最重要的主体,大部分直接对接屠宰场和终端猪肉销售商,以赚取生猪收购和销售的差价盈利。有些比较大的猪贸易商凭借其对市场信息的快捷反应能力,从事跨区甚至跨省生猪调运,利用区域差价赚取收益。在生猪流通过程中,养殖户喜欢“钱货两清”的模式,一般要求在拉猪的时候必须付清猪款,而屠宰场或终端猪肉销售商存在一周到两周左右的账期,这就要求猪贸易商垫付大量资金。同时,由于各个养殖场的养殖水平千差万别,因此生猪品质具有很大差异性,而屠宰场是根据屠宰后的出肉率和胴体等级等指标结算猪款,因此这就要求猪贸易商在收购生猪时能够对生猪品质进行精确的评估,从而给予适当的价格,否则可能会出现亏损。因此猪贸易商不仅要对市场信息极其敏锐,还要对生猪品质控制非常了解,才能赚取高额利润,同时也要承担生猪价格波动的风险、生猪运输风险、屠宰场账期的压力。

生猪运输车大多归独立第三方所有,为猪贸易商提供生猪运输的服务,根据车辆装猪数量和距离收取固定费用;一些猪贸易商也拥有自己的生猪运输车,好处在于对车辆安排具有绝对的自主权,坏处在于需要承担长距离运输时回程的空载损失和负担淡季时司机工资及车辆维修保养、事故等费用;有些屠宰场或猪肉销售商会自建收猪车队,好处在于节省了给猪贸易商的中介费用,坏处在于收猪范围限制在屠宰场周边,如果周边的养殖量下降,将直接影响采购量。另外,生猪在运输的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常规的交通风险,还会出现生猪因疾病、惊吓、高温等因素死亡的风险,由生猪所有方承担损失。目前,我国生猪运输车大多比较简陋,动物福利标准低,且生猪在运输过程中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及损耗比例,因此生猪运输标准及法规的制定、长途运输保险的出台、跨区检验检疫信息共享等问题也急需解决。

生猪从养殖场到运输车的转移由专门的装猪工人负责,他们与生猪运输车紧密或松散的联接在一起,按照猪头数收取固定劳务费,此项工作虽然简单,却也是技术工种,一旦操作不当会引发生猪应激反应,轻则影响猪肉品质和出肉率,重则导致生猪死亡。在散户聚集的区域,一般先由小型生猪运输车去猪场收猪,然后通过装猪台将好几辆小车中的生猪转移至大车,再统一拉往屠宰场。某些交易量比较大的猪贸易商,会自建固定的生猪交易场所,专门进行生猪从小车到大车的转移工作,同时根据生猪体重、品种、品质等标准进行分拣,尽可能满足屠宰场对生猪品质的要求,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

资料来源:农信研究院

随着养殖端规模化程度和屠宰场集中度的日益提升,我国目前的生猪销售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小散户采用较多,散户一次出栏生猪数量少,且地理位置比较分散,出栏时间不确定,经常两三家才能装满一车,运输成本比较高,因此对猪经纪的依赖比较高。第二种以规模化养殖场为主,其生猪数量多,出栏时间稳定,因此大多直接与猪贸易商联系卖猪,免去给猪经纪的中介费用。第三种模式是有些屠宰场采取自有采购团队和运输车队采购的模式,但其对猪源的掌控力不足,因此仅省去了猪贸易商的环节。第四种是大规模养猪场与大型屠宰场采取签约直供的方式,这就要求其中一方能够承担生猪运输的责任,和养殖场能够承受屠宰场账期的压力,或屠宰场愿意在拉猪的时候支付现金。虽然目前存在这四种模式,但并不固定,在实际卖猪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价格为王,不论对方是猪经纪、猪贸易商还是屠宰场,养殖户一般会选择出价高的买主。

二、传统生猪流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传统的生猪流通在过去几十年来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为保障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主要依靠猪贸易商的人脉资源和市场经验进行信息的对接,因而具有天然缺陷,政府也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和监管,因而导致诸多问题。

1)各个主体信息不对称

养猪户无法全面了解市场行情,不知道自己的猪在什么时候卖及卖给谁最赚钱,只能根据经验盲目决策;即使是头脑最精明和人脉最亨通的猪贸易商掌握的信息也是零散的和局限的,无法全面掌握市场供需信息,因此无法精确匹配生猪供需;屠宰场不知道最适合本场要求的猪源在哪里,只能将收进来的生猪根据本场的要求将猪肉分级分等,无法很好地控制成本,因此整个链条各个主体都无法获得最大的收益,造成产业效率低下。

2)缺乏系统性电子记录

养殖户卖猪、猪贸易商间生猪交易、屠宰场收购生猪等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的电子化记录,导致了生猪流通大数据的严重缺失,一方面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的匹配生猪供需和提高流通过程的效率;另一方面虽然交易频繁,但不能为各个主体做征信证明,因此不能帮助各个主体从银行进行贷款和解决资金周转的难题;最后,无法根据以往的数据对目前的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进行很好的评估,因此无法对养猪环节的补栏进行很好的指导,也无法对生猪价格进行精确的预警和预测。

3)无法实现全程追溯

我国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环节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连接、监管和行业标准,生猪流通无法做到全程追溯,因此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虽然近年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在食品追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猪肉食品安全问题还不能给予很好的解决。

综上,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生猪流通业急需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