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和新城疫是影响家禽业危害最严重的两个疾病,相比非常受关注的H5亚型禽流感,H9亚型并未很重视,与新城疫的防控形势似乎都是一片大好。事实真的如此吗?2016年9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畜牧兽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金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丁铲表示,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都出现新变化,需要特别关注。
刘金华:G57成为H9N2流行毒株
H9N2病毒是多种新型流感病毒的“母病毒”,在新型禽流感病毒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流行性更广,对鸡的危害性增强。不仅H9N2,含H9N2病毒基因的新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感染性也在增强,公共卫生学意义越来越明显。从调查的1975个免疫流感的鸡场中,有32.25%的鸡场分离到H9N2禽流感,平均分离率逐年增高,2013年到最高。而其病毒基因的多样性变化下降,刘金华分析,这表明最近几年流行的都是类似的毒株,即G57是优势毒株。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金华
G57毒株自2007年后,逐渐在家禽、野禽中形成传播。为什么会流行?刘金华分析表示,G57基因型病毒抗原性发生了变异,与传统H9疫苗抗原性存在较大差异,且G57病毒无论在低抗体水平还是高抗体水平下都可以良好生长,致病力有所增强。2015年H9N2亚型禽流感的特点也说明了这种变化。
G57成为流行毒株
这种毒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是血凝素裂解活性的提高、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增强以及G1-like M基因替换了BJ/94-like M基因。G1-like M基因在鸡群中呈逐年优势流行,在感染早期显著增强了H9N2病毒的基因组转录水平,增强了病毒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将病毒形状由丝状变为球形进而更容易流行。
刘金华强调,H9亚型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能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不能提供粘膜免疫保护,研发粘膜免疫疫苗具有重要作用。
丁铲:Class I可能会引起新的基因型新城疫暴发
新城疫曾经是我国家禽业的头号疾病,但随着禽流感的强势篡位,新城疫退居二线,且因为疫苗防控效果的良好,渐渐不受关注。但新城疫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布极为广泛,仍需要重视。
从临床病料中检测到,新城疫的强毒分离率近几年来呈现断崖式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好事。丁铲表示,有蛋鸡场至120日龄的免疫程序中,共免疫17次疫苗,其中有10次为新城疫,或含有新城疫的联苗,而同期禽流感只免疫3次。中国鸡场的新城疫免疫压力巨大,免疫次数过多,“疫苗过度免疫会导致免疫疲劳”。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丁铲
新城疫的分离率发生大的变化,健康鸡群中Class I型越来越多。他介绍,新城疫病毒主要分为Class I型和Class II型,区别是基因组长度的不同。由于新城疫疫苗的过度使用,Class II受到空前的压制,使鸡群中Class I病毒成为优势基因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新城疫强毒株和疫苗株大都属于Class II型,极少属于Class I 型,Class II型新城疫病毒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新城疫病毒毒株类型,有强毒也有弱毒,Class I除了9a5b、JS10a10以外都是弱毒。但1990年爱尔兰发生了Class I强毒引发的新城疫在鸡群中暴发的案例,类似的情况在澳大利亚也有发生,可见Class I型新城疫也可引起强毒暴发。Class I也存在于野鸟中,因此候鸟的迁徙可造成该基因型的传播。
在气囊中传代,Class I毒株毒株变强
Class I毒株在鸡胚中传代,毒力无变化,但在鸡气囊中传代9-10代后毒力变强,复制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水禽源Class I无毒株通过鸡体多次传代后会突变成高致病性病毒。Class I无毒株这种能以渐进方式在鸡的体内突变成强毒的能力,可能会引起新的基因型新城疫暴发。
丁铲分析了属于Class I强毒的JS10毒株与传统La Sota株(Class II)的异同。他发现,两者的抗原性差异显著,La Sota株对Class I强毒的中和能力低于对Class II强毒的100倍以上,对Class I保护率低下,现有的疫苗并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