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7日,湖北省宜昌市畜牧兽医局组织10个县市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及相关人员一行15人,赴江西赣州和高安、湖北襄阳等地考察学习肉牛、生猪高效养殖模式及粪污治理经验。
一、基本情况
(一)温氏集团江西养猪公司情况
温氏集团江西养猪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总部位于赣州市。2015年,公司总资产7.1亿元,出栏肉猪70.47万头,销售收入12.54亿元,合作农户844户,农户获利1.33亿元,户均获利15.75万元。公司自建猪场现代化程度极高,猪舍里安装有温度和湿度自动控制设备,可使猪生长环境常年保持舒适而发挥最大生产性能。猪场自动供料系统可以根据猪生长的不同阶段,自动控制对猪同时、定时、定量饲喂,不仅大大节省饲料,还可有效避免因人工饲喂导致猪群发生应激反应。公司通过机械自动刮粪、自动降温系统,强化用水管理等多种措施,从养殖源头减少水的使用量和污水的产生量。
(二)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情况
裕丰农牧有限公司位于高安市村前镇山下村,2004年公司董事长杨食堂从养殖8头牛开始滚动发展,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现已成为江西省内集生态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最大的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还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和锦江黄牛核心育种场、国家畜牧种草示范基地、江西省生态畜牧小区示范点。公司占地8000多亩,建有生态草场、锦江黄牛保种场、高档雪花肉牛育肥场、屠宰加工厂等,公司总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存栏肉牛2500多头,年出栏肉牛5000余头,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7654.3万元,利润总额612.32万元。
(三)正大集团襄阳农牧食品公司情况
襄阳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是2010年8月正大集团在襄州区投资成立的一家从事畜禽养殖、食品生产销售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农牧食品企业。2014年,襄州区政府支持配合该公司动工新建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该项目采取“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位一体”模式,打造100万头生猪产业,形成“种源、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生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36亿元,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超过3亿元,解决直接就业1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万人。公司自建猪场的粪污通过固液分离、沼气发酵、厌氧处理、好氧处理、絮凝沉淀、杀菌消毒等环节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对外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二、三地推动粪污防治的主要做法
(一)依托行业龙头优势,不断革新粪污防治技术
一是探索建立粪污防治核心技术。温氏集团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清粪法。公司规定在生猪整个饲养周期内,不允许冲洗猪舍,而是通过猪舍内漏缝地板将猪舍里面的粪便尿液排入粪沟,再通过自动刮粪机将粪尿集中到储粪池,最后泵到生物发酵床,经集中发酵处理后还田或生产有机肥。少量污水通过沼气处理、两级AO、微电解等环保工艺,结合养殖场内的水循环利用,实现了环保达标排放。公司管理人员可通过物联网对上述过程实现精确管理,以前一个工人只能管养40-50头母猪,现在一个工人能管养200头母猪,养殖效率成倍提高。二是全面推广利用粪污防治技术。温氏集团积极传播粪污防治理念,推广防治技术,制定了严格的环保设施运行补贴制度,要求代养户在养殖过程中经过公司不少于10次抽查合格后,予以15元/头补贴。要求所有代养户统一采用“雨污分离+清污分离+沼气池(囊)+舍外发酵床+阳光大棚(沼液还田、林综合利用)”环保养殖模式,猪舍采用双排、钢架加砖混结构,配备自动温控和风机水帘、地水暖和漏缝板、自动清粪机等设备,改变传统使用自来水冲洗的方法,用水量少、养殖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代养户养殖的生猪日增重普遍在730克左右,料肉比2.22左右,正品率均超过99%,单头药费控制在30元以下,单头毛利也在300元左右。
(二)依托资源优势,多环节创建大效益
一是种养结合,推动种养业双赢。裕丰农牧有限公司以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为基础,开发天然草场7000余亩,人工高产草场1500余亩,饲草饲料可以就近饲喂,牛的粪便也可就近还田,降低了种养业分离导致的过高交易成本。二是养加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从养殖起步,逐渐向加工迈进,2015年建成江西省最先进的肉牛屠宰加工厂,设计年屠宰肉牛3万头,主要生产保鲜牛肉、调理牛排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还开发利用当地黄牛品种资源--锦江黄牛生产高档雪花牛肉,获得了较高收益。三是生态循环,资源化综合利用。公司始终坚持牛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了沼气池,沼渣、沼液种植牧草,最近又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固液分离工艺和生物发酵有机肥工艺,为赣橙、沙田橘、高安白茶等高品位果品生产专用有机肥,有机肥产品还未面世但已被预订一空。
(三)依托资本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治污设施
一是舍得投资,超前谋划。襄阳正大农牧食品公司对于自建猪场在立项之时就考虑和规划了污水处理系统。同时通过整合目前国内外的环保养殖技术,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传统耗水量大,处理量低的粪污防治技术,通过以环保处理量核算养殖数量,同时兼顾行业特点及特殊情况,制定了保险系数,确保了产生的每一滴废水均可进行处理。二是自我加压,全面处理。公司始终坚持污水排放标准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原则,在养殖场施工图设计期,便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将粪污防治分为前处理和后期深度处理两部分,前处理可有效的将粪便和污水分离,后期根据废水特性选择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确保最终达标排放。所有流程均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可有效降低劳动量和劳动成本。三是关注细节,措施精准。在污水深度处理池增设采光棚,保证了菌种冬季的温度要求;在种养结合方面,则根据各地块的肥力缺失情况,种植农作物的需肥情况,沼液沼渣肥力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灌溉,减少化肥使用,既减少土地板结的风险,又确保了农作物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三、努力打造我市绿色畜牧业发展样板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思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目前我市畜牧业正处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理念上,要形成绿色发展思维方式,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发展方式上,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机制上,要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构建种养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在发展路径上,要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发展目标上,要统筹兼顾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双重目标,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提档升级。当前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破解粪污综合利用难题迫在眉睫、必须正视。在当前社会关注、群众关心、行业关切的大背景下,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务必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深刻认识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建立种养互补的优势布局。结合全市种植业发展规划,分畜种有所侧重地将养殖区规划在相应的种植业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为实现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奠定基础。二是果断淘汰一批落后畜禽养殖场。严格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布局要求,依法依规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对限养区、适养区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那些不愿治理、治理效果差、治理后仍然无法达标排放的企业提请当地政府实施强制关闭,减少养殖污染负面典型。三是新建或改良一批环保高效型畜禽养殖场。监督指导畜禽养殖场在建设前办理有关手续,取得环评文件,项目建成后,须经环境保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营。对已经建成的,具备补办环评标准的畜禽养殖场督促其改造现有养殖场和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切实达到环保要求。
(三)把握关键环节,推动各项粪污防治技术落地生根。深入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从单纯的畜禽粪污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引进温氏和正大等大型农牧企业。加大对大型农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其资本优势、技术优势、行业先锋优势来我市发展畜禽养殖、加工全产业链,推动其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技术在我市落地生根。二是建立畜禽生产全环节粪污防治技术。突出种、料、管、防等多个环节,推广应用节本增效现代实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养殖场户学得会、用得起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三是因地制宜,推动种养结合更紧密。引导小规模户和农村散养户对圈舍进行改造,达到雨水与污水严格分离。按照每亩耕地不超过3头生猪或者10只鸡或者0.5头牛的标准就近配套种植基地。
(四)强化履职尽责,建立多管齐下联合防治机制。畜牧兽医部门作为畜禽污染防治的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牵头组织建立畜牧兽医、发改、住建、环保、农业等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畜禽养殖污染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加剧的畜禽养殖污染蔓延现象。对已存在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增强养殖场(户)的治污责任主体意识,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有选择性的予以扶持,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对达不到要求且愿意继续从事养殖的畜禽养殖场采取集中治污方式,即将分散的非规模养殖场集中起来,走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制之路,使养殖场壮大形成规模,由养殖户按股份投入污染治理资金,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资金集中用于上污染治理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加大宣传力度,让绿色畜牧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加大媒体宣传。通过在宜昌三峡电视台滚动播放相关粪污防治典型或录制专题宣传片,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法,从源头上实现污染零排放。二是办好绿色畜牧业发展试点。每个县市区办好2-3家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搞好技术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指导和宣传普及,提高养殖户发展绿色健康养殖的意识。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社会多方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