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跨入全国畜产品主产省行列,对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畜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生产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原有的统计方式、方法和运行程序显示出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不相适应。一是时效性差,二是数据失真,三是重宏观统计,轻微观统计,四是重全面调查统计,轻抽样调查统计。没有建立起数据定点监测体系,全面数据缺少抽样数据纠偏。
为解决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畜牧业产销形势,为政府宏观调控和饲养场户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6年3月辽宁省决定以省“畜牧兽医在线”为平台,以省、市、县、乡村五级畜牧兽医组织体系为依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地图定位技术和畜牧兽医信息技术,由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和省地理信息资源中心共同开发全省畜禽分布定位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调度指挥系统。方案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调试、人员培训等研发工作历时一年,2007年9月7日正式启动。该系统突出特点是,以户为单位,实名制录入,基层直报。具有直观反映畜禽分布、准确定位养殖场(户),快速查询统计数据、智能化统计分析、灵活快速调度指挥功能,是辽宁省畜牧业宏观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平台。
畜禽分布定位系统顺利投入使用并发挥功效,需5个基本条件:
一是组建信息中心,把杂志从科研所调整到信息中心,成为信息中心创收的主要来源;把统计监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统计监测工作纳入全省畜牧兽医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全省基本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动物卫生监管体系,省政府在《关于市县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基层乡镇区域性动物防疫监督所被赋予统计畜牧业生产情况的职能,村级动物防疫员被赋予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畜禽数量的职责。
三是将村级防疫员补贴经费全部纳入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并由省财政为所有区域所配备了统计专用电脑,各区域所利用宽带接入系统网络;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级统计经费20万元,系统开发维护专项经费45万元;省发改委计划投资400万元对省信息中心进行技术改造。
四是实行统计员档案化管理,保持了队伍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
省局信息中心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统计监测工作骨干。乡(镇)区域所统计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统计培训也都纳入了各市、县(市,区)培训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举办各级统计人员培训达百余次,培训人员达万余人(次)。
五是出台了《辽宁省畜牧兽医部门统计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统计职责、统计内容、统计程序、统计资料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出台了《畜禽分布定位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录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畜禽生产统计实行以户为单位,实名制录入,规定了数据采集、上报、审核、录入的时间、程序和责任人等,将数据采集、上报、审核、录入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出台了《畜牧业预警专家管理制度》,将畜牧业统计监测与专家预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统计监测的决策参考作用;建立建全了适合全省畜牧业发展特点的《统计监测报表制度》;建立起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共同研究畜牧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建立起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分析报送质量、统计信息化应用程度和统计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来评选先进,以奖代补,2007年省拨奖励资金12万元,奖励统计监测先进区域所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