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2016畜牧机械化论坛”如期举行。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畜牧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施正香为论坛听众奉献了一场信息量极大、政策性极强的畜牧业发展盛宴,也让听众从中找到了农业机械化的下一个风口:畜牧业机械化。
畜牧机械化农机化的蓝海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畜产品已开始由最初的副食品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以我国为例,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年消费量从225公斤下降到117.6公斤,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则从8.86公斤提高到29.1公斤,到2015年,人均肉类占有量达62.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占有量21.8公斤,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奶类占有量28.1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王俊勋副司长表示,畜牧业的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城乡居民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消费需求是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动物产品安全是重点,饲料和初级畜产品(生鲜乳等)的安全是源头。随着我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畜产品的数量增速在变化,畜产品的结构在变化,畜产品的生产方式也在变化。我国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肉类产量要达到9000万吨,其中牛羊1304万吨,年均增长2.6%;禽蛋3000万吨,基本与2015年持平;奶类4100万吨,年均增长率1.2%。这也意味着我国畜牧产业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
何为转型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施正香进行了定义,即与传统养殖业相比,自动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环境控制技术更先进,生物安全水平更高。而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则为:小规模散户快速退出,饲养员难招、劳动力成本倍增,对机械化、自动化养殖技术需求提高,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关注,寻求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大型企业介入,大量业外资金涌入。这些变化不仅给养殖户带来机遇和挑战,更多的是为畜牧业机械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王俊勋表示,提升畜牧机械化水平是保证畜禽肉类产出率、提升我国肉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提高养殖业收入的重要手段。在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速的当下,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加快畜牧机械化水平将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突破点。
畜牧机械化潜力无穷
正是因为需求的变化,也带来了无穷的机遇,畜牧机械化的春天在招手。
据王俊勋介绍,作为世界第一畜禽养殖大国,2015年我国肉类年产量为8625万吨,其中禽蛋产量2999万吨,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3755万吨,居世界第三。即使这样,我国的肉类进口量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与粮食作物类同,在生产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率还不够高,同样的饲料投入得到的产出要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良种化、生产水平、科技支撑也比较落后。
据施正香教授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养殖场高度依赖各种养殖设施,900头母猪场(含仔培)的养殖规模仅需要3人管理,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可达28—32头。施正香表示,现代畜禽养殖设施装备与环境控制技术已发展到相对高的阶段,比如动态养殖工艺与设施设备配套技术以体现对动物的关怀,畜禽舍环境自控与智能管理技术、场区布局与生物安全措施配置、畜禽舍建筑密闭保温与节能措施、畜禽场粪污收集与管理技术等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意味着这一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风口起飞还需多方助力
这是一块待开垦的土地,但并不是一块只要播下种子就必定丰收的土地。畜牧机械与其他农业机械一样,面临着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不同的使用者。这也是一个产业链,更是一个系统,要保证肉蛋奶的质量安全,整个生态链必须完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王俊勋说,畜牧业的安全成败在防控。施正香说,安全重在健康的养殖方式和对粪污的科学处理方式。目前我国畜牧机械已经发展到从单一品种到适合各种产品加工设备,饲料加工、饲草加工、牧草种植、草原改良、养殖机具、检测仪器设备等,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成套设备。但整体质量水平较低,造成供应与需求相互脱节。专家分析认为,造成畜牧机械产品质量水平低的原因有多方面,起步晚,产品品种不全,成套性差,技术水平低,售后服务差都是原因,但缺乏资金投入和人才短缺才是造成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工艺水平低的关键所在。
要解决关键问题,还需各方共同努力。在人才建设上,各大科研院校应加强在畜牧人才方面的培养,实行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鼓励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与国外畜牧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研发方面方面,目前国家鼓励各种创新联盟的创建,通过创新联盟就某一领域、某一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在资金投入上,不仅需要机械生产企业加大人才、研发投入,还需利用政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此次论坛上,孔亮副司长就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如何助力畜牧机械发展进行了解读。他表示,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菜篮子”产品供应、食品质量安全、生态文明和农民增收致富,是稳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产业。大力发展畜牧工程产业,提升畜禽养殖的设施化水平恰逢其时,也是大势所趋,但畜牧养殖机械在整个农机行业当中的规模和占比相对较小。
不足就是潜力,短板就是重点,需求就是方向。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在“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这是畜牧机械行业和畜牧养殖行业的重大利好。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农机化发展下一步要做好细分市场,特别是畜牧机械是未来的蓝海。
当然,畜牧工程行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各方一起发力,共同做好工作。第一,国家政策导向上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畜牧机械。随着经济发展,肉蛋奶需求必然持续增长,随着耕种收机械保有量逐年增加,新增机具消费必然下降,一增一减之下畜牧机械补助占比必然提升。转方式、调结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重点,农牧结合是大势所趋,调减籽粒玉米要发展畜牧业,“一控两减三基本”作为重点工作也需要畜牧机械发挥作用。第二,认清方向,苦练内功,生产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过硬产品。可以在适度规模养殖设施设备上发力,在健康养殖设备上发力,也要在养殖环境控制设施设备上发力.更要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上发力。孔亮表示,畜牧业如今已到了生产生态并重的阶段,粪污处理、农牧结合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国也必须走一遍。但是进口产品性价比低,很多企业买不起也用不起,这给我们畜牧机械生产企业很大的空间。他认为,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真正迈入中高端。国内企业不能永远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要有自己的高技术产品。中国农机工业可以通过“开发、购买、引进”的途径解决长期以来技术创新匮乏的难题。雷沃并购意大利马特马克公司,中联重机成立欧洲研发中心等,无不预示着有追求有实力的中国农机企业对于技术领先上的渴望和执着。中国畜牧机械生产企业完全可以采取合资、并购、引进的方式在技术和管理上快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