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温氏模式”: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标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1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2
在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并与代表对话时,听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温氏集团总裁温鹏程的发言后,肯定了温氏集团"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把农民组织起来的作法,并要求温氏集团要“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把利润多向农民倾斜”。

    2007年,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17亿元,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这一年,温氏集团实现上市肉鸡5.3亿只、肉猪182万头、肉鸭680万只,带动合作农户36500多户,农户合计收益11.35亿元,平均每户3.1万元。而在25年前,温氏集团还只是一个由“7户8股”8000元创办的畜牧联营公司。

    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双赢

    温氏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簕竹镇农民温北英于1983年联合7户农民集资8000元办起的簕竹养鸡场。当时他们首先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为本村的养鸡户提供代购饲料、种苗、药物和代销肉鸡等服务,收取一定的代购代销费。这种“以场带户、场户结合”做法,使鸡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贸工一体化的养鸡公司。

    公司给农户带来的利益多了,直接吸引了更多农户参加。1989年,由于挂钩养鸡户不断增多,肉鸡出栏量猛增,加上市场疲软、价格下跌,养鸡户面临着亏损倒闭的威胁。为此,簕竹鸡场把代销改变为保价收购,并为养鸡户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使“场户结合”发展为比较成熟的“公司+农户”模式,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加快了鸡场的发展。

    “温氏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不断增收,证明‘公司+农户’符合广东的实际,有它存在的土壤。”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介绍说,由于人多地少、信息不对称、资金不足和技术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单个农户的市场力量实在有限,而温氏集团在信息、资金和技术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农户有地、有少量资金、经营机动灵活,刚好弥补公司经营的不足。先天的互补性注定了温氏集团与农户结成生产的联盟。正因为这种模式的双赢效果,使得公司能够在20多年中保持高速的发展,也使得农民能够保持持续的增收。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7年,温氏集团的合作养鸡、养猪专业户从6500户增加到36000多户。与此同时,温氏集团的年销售产值也从十几亿一跃到了100多亿,农户的收入也随着公司的成长而快步成长,从1996年的1.4万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3.1万元。

    记者了解到,在这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点是温氏解决了风险的承担问题。由于农民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自从1989年以来,温氏集团施行了保护价制度,保证农户每只鸡可获得1到2元的利润,主动承担经营风险。即使是在前几年遭受了“禽流感”、“非典”等疫情影响的时候,温氏依然顶着暂时的亏损,保证养户有钱可赚。在1997年“禽流感”期间,温氏养户8000户,实现利润是1.14亿元,平均每户利润1.42万元;2003年“非典”期间,公司养户25000户,实现利润为3.69亿元,平均每户是1.48万元。

    这种保护价制度成为温氏集团的重要特色,也是温氏集团取得市场信用的根本因素,它避免了在行情不好之时伤农事件的发生,对温氏稳定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保持持续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月18日,来自己国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司的专家在新兴参加“温氏模式与农业产业化论坛”是称,“事实上,单家独户的散养式、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传统生产方式才正是广东甚至中国农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而温氏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有组织、有技术、抗风险的高效现代农业转变。”

    温氏集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将广大合作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解决了传统千家万户生产方式经营分散、低技术、低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在种苗、饲料、药物、技术、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中,农民只负责生产环节,因此,一方面,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财力、物力将种苗、饲料、药物、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强做大、构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同时通过生产环节将农民纳入到整个生产体系之中,解决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现代化等问题,这种模式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温氏的带动,广大合作农户解决了畜牧生产中的品种、技术、防疫、产品上市等诸多问题,一心一意搞好生产就能获得稳定的生产效益,大大调动了合作农户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0年前,合作农户的养鸡规模为5000-10000只左右,现在已扩大到了2-3万只,部分已达到年出栏10万只以上,农户自身在合作中也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同时,由于农户的饲养管理是温氏产业链管理中的其中一环,农户在饲养过程中的饲料、药品以及防疫技术都由公司统一提供,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都受到公司的监控,农产品的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得到较好地解决。

    正因如此,尽管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养殖行业经历了禽流感、非典、等重大疫情的洗礼,社会散养户比例呈下降之势,但与公司合作的农户的专业化饲养却得到快速发展,以养猪为例,在当前猪价高企的形势面前,因为散养户对猪病的担心、自身解决不了的防疫以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社会散养户现在的热情不高,但温氏的合作养猪户却满怀信心地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破解“三农难题” 推动区域经济

    据云浮市农业局局长伍启汉介绍,温氏集团目前带动了云浮市1万多户农户,云浮市在总结推广温氏“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上,全市各地还衍生发展了“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使分散的土地等资源得到规模化利用,既发挥了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吸纳了家庭经营精耕细养的优点,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化的发展。“温氏模式”的推广,有效弥补了政府对农业发展投入的不足,提升了农业装备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加快了农业工业化、信息化步伐,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强了动力。

    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说,在中国畜牧业仍然落后于国外的今天,以养猪为例,即使在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广东,一头母猪年生产量为16头,而温氏集团一头母猪的生产量可达22头。温氏模式的输出,无疑很好地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畜牧业水平,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因此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到目前,温氏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得到了推广,这些分公司也像温氏总部一样很快就取得了成功,其中江苏的太仓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外公司还成为当地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迄今温氏集团在全国投产50多家,惠及全国更多农户,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温氏模式不仅在公司内部得到复制,社会同行也纷纷采取这一模式发展生产,在广西的桂林、玉林等地,近几年涌现出10多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企业,与温氏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行业内的新希望、六和、唐人神等巨型企业,也纷纷尝试以这种模式作为战略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温氏的产业化管理模式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