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家在H5N6禽流感病毒研究中取得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0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浏览次数:371
核心提示: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获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的带领下,科学家们在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甲型流感病毒是依据病毒表面的血细胞凝集素(H)和神经氨酸酶(N)来命名,其中H有16个亚型,N有9个亚型。2014年,首次报道人感染H5N6。一批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及医院的科学家们密切合作,自2014年开始,对中国16个省份和地区39个市县的禽流感病毒流行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以H9N2为主,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

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获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的带领下,科学家们在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进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

甲型流感病毒是依据病毒表面的血细胞凝集素(H)和神经氨酸酶(N)来命名,其中H有16个亚型,N有9个亚型。2014年,首次报道人感染H5N6。

一批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及医院的科学家们密切合作,自2014年开始,对中国16个省份和地区39个市县的禽流感病毒流行状况进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以H9N2为主,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及华南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H7N9。而在长三角地区以南,H5N6逐渐成为优势流行毒株。

来自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的毕玉海博士说,H5和N6基因的组合模式表现出进化谱系特异性,其内部基因在病毒的流行和传播中,不断与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重配,至少形成34种基因型并自然筛选出4种优势基因型,“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分别属于这4种基因型”。

科学家们通过病毒与宿主相关性分析发现,鸭群在H5N6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通过直接接触带毒禽类或污染物而感染,尚未出现人传人。

但毕玉海说,H5N6已经在猪、猫、野鸟中被分离发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范围继续扩大,从而降低对人的感染几率”。

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刊物Cell Host & Microbe。

 
关键词: 禽流感 家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