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京山战略,把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有力抓手,突出“三个强化”,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打造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三美”畜牧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畜牧局、县环保局、各镇镇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抽调8名技术骨干组成工作专班,负责对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案编制、技术指导、检查督办等工作。各镇也相应成立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落实了属地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强化污染治理。一是科学编制防治规划。该县先后出台了《京山县畜禽养殖管理办法》《京山县2015-2020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意见》和《京山县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方案》,绘制了京山县畜禽养殖“三区”分布图。二是加大项目支持。京山县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贯穿项目建设始终,连续3年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拿出570多万元对中小型猪场污染治理进行以奖代补。2016年为36家规模养殖场申报中国农谷现代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减排养殖污染防治典型示范项目,总投资5860万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758万元。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县委“南提北控”的总体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均衡南北部畜牧业发展。控制养殖总量。对现有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实行关停并转,并严格禁止在限养区新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削减限养区养殖总量。提高准入门槛。对适养区内新建养殖场的,必须符合和通过环评审查,从严把关,并实行“四同步”,即养殖场选址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辙。
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一是筹资金铁腕关停。对京山河、永隆河(司马河)流域5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场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入关停清单88家,其中永隆河(司马河)55家,京山河33家。截至目前,县政府已投入资金3050万元,关停57家,其余31家在12月底全部关停。二是集中建养殖小区。结合永隆镇灾后恢复重建,先后在石龙镇杜湾村、雁门口镇田家门楼村建设2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在曹武镇邓李村建设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目前,杜湾养殖小区已完成84亩土地平整,入驻2户,达到年出栏生猪1.5万头规模。邓李养殖小区征地150亩,入驻2户,已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