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畜产品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安全、关注健康,追求营养、追求环境。这一变化告诉我们,畜产品总需求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迫切需要通过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此,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畜牧兽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调结构、提品质、保安全、抓利用、降成本”等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供给结构合理调整
畜牧业供给结构要从调整农业结构、畜种结构、区域结构、产加结构入手,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抓占比。畜牧业产值比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美国、法国、日本2013年畜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44.3%、49.1%和54.6%,而我国仅为32.3%,2015年我省仅为26.24。通过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以“粮改饲”为突破口,推动建立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满足节粮型、食草性畜禽发展,提升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种养业效益“双提升”。
二是畜种结构调整抓短板。从畜种结构看,猪禽等耗粮性畜种比重较大,而牛、羊等草食畜种比重较小。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63.1%,而我省更是高至76.7%,畜禽养殖结构亟待优化。抓好现代草牧业发展,扩大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实施范围,支持草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以肉牛、肉羊和奶牛为重点,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
三是区域结构调整抓特色。根据环境容量、农牧结合、产销顺畅、循环发展的要求,统筹调整区域养殖布局。平原地区猪禽控量提质,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扩大牛羊圈养育肥生产规模。丘陵地区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力度,提高有效载畜量。山区地方充分利用山场资源,着力打造牛羊母畜供种基地和有机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产加结构调整抓延伸。畜牧业是农业产业之中最容易形成六次产业的领域,三产融合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树立卖“肉”不卖“活畜”的理念,发展景观牧业、牧业餐饮,提高畜禽产品加工比重,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拓展价值链。
二、畜产品质水平提升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消费迫切需要中高端产品。“中高端”引领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要从种畜禽源头抓起,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档次培植品牌。
一是提升良种覆盖率。加快发展现代畜禽种业,统筹兼顾引种、保种和品种培育工作。组织开展生猪联合育种,建设肉牛、肉羊育种平台,加快禽类品种的选育步伐,构建企业和科研院所双赢多赢的育种联结机制。力争把湖北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畜禽种业基地,全面带动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是转变养殖方式。主要是推进养殖主体从粗放饲养向集约饲养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从单纯注重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转变,从粪尿污染向绿色循环发展转变。继续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
三是提高加工流通水平。“好”的畜产品是“养”出来的,也是“加+运”出来的。在加工工艺上,产品要不断细分,强化标准意识,向精深方向发展,提高整体加工档次;在产品销售上,向电商等新销售业态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流通储存上,向全程冷链发展,保障产品新鲜程度。要培育知名品牌,在大力推动“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大力培植畜牧业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
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线和红线。我省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虽连年达到100%,但抽查不等于全部,时时都绝不可掉以轻心。
一是有效防控动物疫病。保证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应免尽免。继续开展羊的布病净化和大型猪场的疫病净化行动。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争取2017年实现全省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动物疫病检疫检测,做到有效控制,防止疫病发生传播。
二是继续开展畜产品安全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兽医兽药市场管理,在全省推进实施兽药GSP规范经营和乡镇兽医诊疗规范转型。坚决防范药物残留。杜绝使用违禁兽药、疫苗、饲料添加剂等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风险。
三是全面强化质量监管。针对畜牧生产、疫病防控、饲料兽药、屠宰加工、检疫监督等领域,建立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强化饲养档案、强制免疫、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定点屠宰等制度建设,全面履行《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监管职能。
四、畜禽粪肥综合利用
对畜牧业发展而言,市场决定效益,环境决定生存。全面推进畜禽粪肥综合利用,是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2017年的重点工作。
一是以规划引领为基础,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在科学划定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后,根据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和面积,一场一策,科学确定总量规模,保证粪肥有效还田。
二是推进养殖现代化,提高粪肥综合利用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围绕圈舍设计、自动饲喂、环境调控、疾病防控等关键环节,不断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粗放落后的养殖方式向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转变,通过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是以技术推广为支撑,集成粪肥综合利用模式。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综合利用的总思路,探索建立经济高效实用的粪肥综合利用主导技术模式,重手三个突出:突出源头减量,发展清洁养殖;突出过程控制,支持“粪不外露”贮存运送设施建设及微生物发酵等技术,确保粪肥综合利用设施正常运行;突出末端循环利用,建设专业化粪肥综合利用技术队伍,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
五、畜禽生产节本增效
“降成本”始终是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天花板”、“地板”双重效应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畜产品消费和提升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是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约40%,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在人工成本企高不下的情况下,要提高设施化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经营,提升劳动生产率。在“粮改饲”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到“宜草则草、宜饲则饲、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瞄准市场中高端需求,积极开发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培植名牌产品,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产品收益。建立健全畜产品等级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区分度,实现优质优价,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三是提升畜牧科技含量。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0%左右,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例如,我国母猪年均提供断奶仔猪数16头,我省也只有17.5头,全球最高水平的丹麦达到30头,高出我们将近1倍。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