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这是中央立足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粮改饲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粮改饲是优化种养结构的有力措施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中,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最突出,调减种植面积的任务最紧迫。《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到2500万亩。扣除2015年已有约900万亩基数,“十三五”期间青贮玉米面积要增加1600万亩左右,粮改饲将为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做出30%以上的贡献。从畜产品方面看,我国人均牛羊肉和奶类占有量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和1/3,是今后市场需求增长最有潜力的品种。好牛吃好草,当前发展草食畜牧业,优质饲草料不足是主要制约瓶颈之一,实施粮改饲正好补齐了这块短板。据测算,粮改饲面积达到2500万亩,可以保证我国农区奶牛都吃上优质青贮饲料,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的饲草料结构也将大幅优化,实现牛奶质量全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牛羊肉增产160万吨等目标都有了基本保障。
(二)粮改饲是重构种养关系的有力措施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农业一直在围绕“吃饱”做文章,种植业首先要满足口粮需求,畜牧业处于从属地位,只能用剩余的粮食和农副产物作饲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直到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中用作口粮的比例仍高达67%,饲用量仅占10%左右。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口粮消费持续下降,饲料粮消费快速增加。2004至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1.52亿吨,其中玉米占63%,这是适应粮食用途变化的第一轮种养关系调整,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未来5到10年,我国口粮消费每年预计减少100万吨左右,猪禽养殖对玉米的需求增长也趋于平稳,而牛羊养殖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推广粮改饲,将部分籽粒玉米改种为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按照为养而种的原则,需要啥就种啥,推动种养关系进行第二轮调整,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和谐格局,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大食物观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
(三)粮改饲是提高种养效率的有力措施
据测算,与籽粒和秸秆分开收获、分开利用相比,每亩全株青贮玉米提供给牛羊的有效能量和有效蛋白均可增加约40%,生产1吨牛奶配套的饲料地可以减少0.1亩以上,豆粕用量减少15公斤,精饲料用量减少25%,秸秆用量增加23公斤;生产1吨牛羊肉配套的饲料地可以减少3.5亩以上,豆粕用量减少210公斤,精饲料用量减少40%,秸秆用量增加220公斤。使用全株青贮玉米,还可以使我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从目前的6000公斤提高到7000公斤,肉牛肉羊的出栏时间明显缩短。总的看,推广粮改饲,既减少玉米等能量饲料种植的耕地需求,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的进口依赖,还有利于提高牛羊养殖生产效率,带动秸秆等资源循环利用,同步提高种植和养殖两个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粮改饲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在10个省区30个县启动粮改饲试点,以青贮玉米为重点推进草畜配套,引导种养结合发展。201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17个省区,试点县达到121个。从两年试点的情况看,粮改饲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
(一)促进玉米去库存和种植增收
据统计,2016年试点地区落实粮改饲种植面积677.9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613万亩。按照每亩籽粒玉米产量1000斤测算,共减少籽粒玉米67.8亿斤,占试点地区玉米总产量的7.3%。全株青贮玉米平均亩产2.9吨,每吨收购均价365元,亩均收入1058.5元;籽粒玉米平均亩产538公斤,每吨收购均价1320元,亩均收入710.2元;粮改饲为农民亩均增收348.3元。
(二)促进牛羊养殖增产增效
试点地区共补贴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1923万吨,覆盖奶牛213万头、肉牛90.7万头、肉羊202万只。据调查,原年产奶6吨左右的奶牛饲喂青贮玉米后,日均产奶量增加3公斤。肉牛饲喂青贮玉米后,日增重提高约0.4公斤,出栏时间缩短30天以上,饲料成本降低900元左右。肉羊饲喂青贮玉米后,饲料成本降低40元左右。
(三)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落实的粮改饲面积中,养殖场流转土地自种、种养一体化经营的比例达到30%,辽宁、新疆等省区超过60%。养殖场利用一体化经营优势,将牛羊粪便还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试点地区青贮饲料联合收获机等现代装备加快普及,“耕、种、收、贮”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
两年的试点表明,粮改饲在种植和养殖两个环节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减轻粮食收储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项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顺应市场规律、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的好政策。
加快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
“十三五”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优化种养结构、构建新型种养关系的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扩大粮改饲面积500万亩,减少籽粒玉米50亿斤,增加优质青贮饲草料1500万吨。
(一)把握原则有序推进
一是坚持以养定种。饲草料生产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牛羊养殖需要,必须按照草畜配套、产销平衡的原则组织生产。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粮改饲面积,确保生产出来的饲草料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粮改饲的重点是发展青贮玉米。但不能搞一刀切、全统一。必须充分考虑各地资源条件,尊重种养双方意愿,合理选择适宜品种。燕麦、高粱、黑麦草、苜蓿等都可以作为选项。三是坚持规模种植。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规模化种植是前提和基础。要把流转土地自种、订单生产等种养紧密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作为优先支持方向,鼓励开展专业化、集中连片的饲草料种植。
(二)针对问题完善政策
目前,我国种养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饲草料收储能力不足,技术配套应用滞后,推广粮改饲还面临不少困难。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开拓思路、创新方式、综合施策,解决三个瓶颈问题。一是加快推动大型收储设备普及,解决规模化问题。要在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引入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购买大型收储机械,提供租赁服务。二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青贮饲料集中收储,全年使用,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许多养殖场和专业收储企业反映资金压力较大。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探索以圈舍、畜群等实物作为抵押申请贷款的可行性,加大对养殖场和收储企业贷款贴息力度,解决融资难、财务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加快技术集成推广,提高种收贮用效率。要高度重视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组织专家围绕饲草料品种筛选、种植、收获、加工、使用等环节,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示范。
(三)联系实际抓好落实
今后一个时期,围绕落实好中央扶持政策,重点要抓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放活基层,激发地方创造力。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粮改饲政策落实要坚持资金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允许地方自行确定补助标准、对象和程序,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二是精准管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以补助资金受益对象为起点,沿着饲草料种植面积、生产方式、产量、效益和养殖户使用效果这条主线,对试点基本情况实行精准统计,建一本明白账,确保补助资金到场到户。三是加强监督,全面实施项目考核。建立“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的全程管理制度,在饲草料种植和收储等关键节点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在收储工作结束后开展总结验收和考核评估。四是总结模式,加强宣传扩大政策影响面。围绕种养一体化、生产服务社会化、饲草料品种多元化等内容,走下去把好模式、好经验、好效果摸上来,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推介,形成推进粮改饲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
(作者系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