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是畜牧传统大市,近年来,在省畜牧兽医局和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下,全市畜牧业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稳猪禽,增牛羊”的发展方针,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步伐,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打造“周边水土净美、养殖环境优美、畜产品安全味美”的“三美”绿色畜牧,带动了全市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全市肉蛋总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安全增长。2015年全市肉蛋总产量65万吨,畜牧产值突破120亿元大关,达到12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3.6%,实现了畜牧业在大农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荆门市多次被评定为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单位,2016年,全市钟祥市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为期五年的畜牧强县创建中总分排名第一,有望获省政府授牌。
全市强大的畜牧综合实力为畜牧业产业扶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6年,全市畜牧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通过规模涉牧企业吸纳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批、生态特色养殖扶持一批等“三个一批”,力争依靠发展畜牧业能够带动全市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一、主要做法:
对照《中共荆门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结合全市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整合资金、整合资源,制定了发展畜牧业推进精准扶贫的产业规划。
(一)细化实施细则。对照《<中共荆门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实施细则》,起草了《荆门市畜牧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细则》,对发展畜牧业带动扶贫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了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建设标准、模式、支持方式,提高了发展畜牧业支持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确保精准到户。对全市210个贫困村进行全面摸排,确定了计划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脱贫的贫困村。重点做到“三个明确”:每个计划发展畜禽养殖的贫困户明确一个帮扶计划,确保帮到点上;每个贫困村明确一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员,确保发展畜牧业减贫的技术保障;每个贫困村明确一个畜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关键支撑。
(三)整合技术资源。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发展六种模式脱贫。一是生猪“150”模式。每个贫困户投资3-4万元改扩建1栋标准化猪舍,选购优良能繁母猪5头喂养。到第二年底每头母猪平均产3胎、生产商品猪30头,5头母猪两年共提供150头育肥,2年增收6万元,年平增收3万元。二是养羊“1235”模式。每个贫困户投资3.5万元改扩建标准化羊舍1栋,饲养能繁母羊20只,种植优质牧草3亩,年出栏肉羊50只,年增收3万元。三是肉牛“165”模式。由市场主体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每家提供能繁母牛6头,养牛户种植优质牧草5亩,按照市场主体的饲养标准进行喂养,年出栏优质犊牛5头,增收3万元。四是生态鸡“553”模式。采取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提供鸡棚等方式,鼓励贫困户发展林下套养土鸡。每户养殖规模为500只,种植5亩优质牧草,年收入3万元。五是蛋鸭“1114”模式。每个贫困户建1栋100平方米标准化鸭舍,养蛋鸭1000只,配套10亩鱼池,实行鱼-鸭配套养殖,年收入4万元。六是养蜂“166”模式。每个贫困户饲养中华蜜蜂60群,采用合框养殖等新技术,利用企业、联合社或电商平台进行品牌包装后销售,增加附加值,年增纯收入6万元。
(四)优先服务指导。在今年的畜牧技术培训推广工作中,全市畜牧系统为贫困村技术培训开辟绿色通道,着重把强化贫困村的技术培训指导放在首位。仅市畜牧局推广站今年就深入到丁店村、朱庙村、袁冲村、花屋场村、贺集村、崔院村、金塚村、黑峪村及纪山镇等14个贫困镇和贫困村开展针对贫困户的专题技术培训指导,培训贫困人口2500人次,接受贫困户咨询和现场指导200人次。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紧急提醒和指导贫困户做好防范应对措施10余期,有效减少了贫困户损失。今年全年,全市共开展182场次的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学员56052人次,共接收贫困户咨询或现场指导1200余人次。持续增强了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众多贫困户都多了一门脱贫之技。
二、取得的成效
(一)畜牧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显著。全市共有210个贫困村,在2016年年初的摸底调查中,有121个村规划通过发展畜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经过一年多时间,全市已有110个贫困村4459个贫困户正在发展畜牧产业,其中有3731户饲养生猪57306头,276户发展养牛1567头,545户发展养羊17263只,3488户饲养家禽212.25万羽(部分贫困户从事多项品种养殖)。以今年的平均市场均价估算,预计全年利润总额近7407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66万元,增收成效显著。
(二)畜牧产业扶贫助推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市十分注重把扶贫工作和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一方面以林下养殖、草地畜牧业为突破口,引导贫困户发展牛羊、生态鸡等特色养殖,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尽量控制“单打独斗”小规模散养的比重。另一方面,努力搭建合作平台,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或吸纳贫困户到大型养殖加工企业就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生态产业链。这样既避免重走资源利用率低、效率不高、污染较大的小规模散养老路,又可以依托合作社的资金池、技术平台及销售平台等资源,缓解贫困户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销路的三无难题。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牛羊和生态鸡养殖成了全市当前畜牧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京绿线-坪客线生态鸡养殖示范带,农谷大道-官虎线、孙冯线生态鸡养殖示范带,京安线肉羊养殖示范带等多条生态养殖产业带,涌现出了汉江牛业、华中农业、中冠牧业等大型草食畜牧企业,全市草食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摸索出的种养结合经验也在全省农业系统作典型发言和推广。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思想解放不够。各个地方对畜牧产业扶贫的重视程度不一,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如京山县畜牧产业扶贫,不论是在政策支持、资金整合力度,还是配套的技术服务、销售指导方面等方面,都做的非常出色。京山县有贫困户16180户,有4813户规划依靠发展畜牧业增收脱贫,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9.75%左右。截至2016年11月底,该县已有850户贫困户从事畜牧产业脱贫,预计可增收3100万元,户均增收3.65万元。由此可见开展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对于提高贫困户收入相当可观。
然而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有部分贫困村,以养殖业污染大、对生态破坏严重等借口,不鼓励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甚至在一些拥有大片山林坡地,自然资源禀赋非常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贫困山区,也因担忧发展畜牧业污染、破坏环境而放弃发展畜牧业产业助贫困户脱贫。
这种“因噎废食”的担忧是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话题的话题。畜牧和环保二者并不矛盾,只要遵循自然规则,综合考虑环境承载量,开展适度畜牧养殖,不仅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还会加快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代谢,在单位面积土地内生产更多畜禽产品,满足更多人的食肉食蛋需求。而一味的强调环保,限制发展畜牧业甚至不发展畜牧业,不仅仅伤害了畜牧业产业发展的根基,也会拖慢整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因此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统筹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出台政策支持引导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绿色畜牧产业,提高贫困户收入。
(二)种源短板限制。今年的湖北日报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当天刊登了荆门市京山县宋河镇《19个贫困户发“羊财”》的故事。宋河镇万塔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左右,但该村四面环山,山林植被茂密,非常适合畜牧放养。然而在具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下,有些村民却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上山放羊。在实地调查采访部分贫困户后,调研组发现主要原因是在于山羊品种不好,产羔率低、病死率高,如果靠买羊羔饲养基本上就赚不了多少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村委购买三头优质种公羊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精源,同时京山县政府出台政策为每个贫困户新建标准化羊舍每平米补100元。到目前,该村已有一半以上的贫困户纷纷加入到养羊队伍了。
近几年,全市加大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优质种源和地方品种选育力度,种源建设成效十分显著。然而种源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目前各育种场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核心群,如何把引进的品种及选育的品种产品化、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建议各地要加大扶持力度和产学研力度,尽快形成成熟的地方特色种源体系,为市场提供优质、稳定的改良品种。
(三)基层畜牧力量薄弱。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有个问题十分突出,基层兽医系统留不住年轻人。一方面畜牧工作环境脏乱差,另一方面基层收入较低,很多年轻人选择在留在就业机会更多、收入待遇更高的大城市就业。不少的乡镇兽医干部都为行业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而忧虑。基层畜牧技术人员是与养殖户联系最紧密的一环,他们能第一时间为贫困户在养殖、防疫及动物疫病诊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及销售路径提供指导和帮助。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重视基层畜牧兽医体制建设,对愿意服务三农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给予更多的经费保障和更宽松的上升空间及渠道,让更多的愿意服务三农的有志之士、有才之人能够安心扎根农业一线发光发热。
(四)资金借贷难。畜牧养殖周期长、投入大、资金回笼慢,这是养殖行业特性决定的,发展畜牧养殖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而没钱是贫困户的基本特征之一。贫困村高阳镇贺集村的第一书记陈友军告诉调研组,在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引导下,该村很多贫困户愿意发展产业脱贫。然而村民们却遇到了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部分贫困户拖欠村集体债务导致他们信用审核没通过。而银行方面也担忧贫困户偿还能力不愿放贷。这严重打击了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积极性。
荆门市统计局驻东宝区仙居乡小河村的扶贫工作队也碰上这样的难事了。荆门市统计局研究后,决定拿出近100万成立扶贫项目资金池。贫困户可以从资金池免费借贷一定的数额资金用于养土鸡或种香菇,只要在规定的时期内还贷即可,手续简单,便于操作。待精准扶贫工作结束后,该资金池归村集体财产,依然用于支持村民创业,这样能持续巩固扶贫的成果,避免贫困户返贫后又借不到资金发展项目。类似的做法在京山县坪坝镇和高阳镇贺集村都能够体现,后两者是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帮助村集体建设一定的饲养场所,供贫困户使用,待精准扶贫工作结束后,这些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持续运转,提高整村集体收入,带动全村脱贫。因此建议银行部门能够降低贫困户借贷门槛,政府和企业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向贫困户提供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或为贫困户修建一定的畜禽养殖场所,确保贫困户有适合的项目能够迅速启动。
(五)产品销路问题。2016年5月,在荆门市畜牧兽医局的扶持下,贫困户周振国购买2500只青壳4号蛋鸭苗开始饲养,2016年9月,鸭群开产。目前,存笼1800多只产蛋鸭,日产蛋量近1700枚(蛋重70克/枚左右)。由于今年鸭蛋市场疲软(6元/千克以下,低于成本价),到10月底,其鸭场出现亏损,周振国极度沮丧、感觉养鸭致富梦将要破碎。荆门市畜牧兽医局获悉后,迅速安排扶贫工作队四处奔跑张罗为其卖鸭蛋,组织干部职工集体购买周振国咸鸭蛋。周振国养鸭逐渐扭亏为盈。周振国的鸭蛋滞销不是个例,而是众多贫困户在规模养殖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畜牧产业扶贫的销路难题也是畜产产业的难题,但也有一定的区别。贫困户的畜禽产品一般是绿色生态的“土货”,其养殖规模小,不容易形成特色品牌;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保证提供稳定货源;社交资源销售渠道有限,酒香无奈巷子深。即使目前农村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很受市场欢迎价格相对较高,贫困户往往也只能选择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农产品贱卖给小商贩。
仙居乡盐井村连华家庭农场主要以繁殖、育肥肉牛为主营方向。2015年出栏肉牛360头,主营品种有夏洛莱、西门塔尔、杂家水牛等。从2015年开始,该场以结对帮扶的形式进行精准扶贫,实行村委会帮助养殖场贴息贷款、扩大发展,由养殖场将架子牛统一购回后卖给贫困户进行饲养育肥,包联单位对贫困户购买牛只进行一次性3000元的补贴的政策,然后由养殖场以不低于市场价格进行回收成品牛,通过这种模式贫困户平均每头能获取3000-4000元利润。经过一年的试点,贫困户尝到了甜头,加入到其中的贫困户已由10户增长到17户养殖数量由1头逐步向2头、3头增加,更有贫困户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之中,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18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高阳镇贺集村拟与新希望六合集团签订养殖协议,由新希望六合指导建设全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提供种猪苗、饲料、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实行订单生产,保本回购。贫困户只需0投入,1人可年养生猪2400头,公司年收入36万元,贫困户以村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参与入股分红。
连华家庭农场和新希望六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规模小的贫困户要积极依靠大型养殖合作社或市场销售机制成熟的大规模养殖场,实行订单生产、定价收购,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避免产品积压滞销。地方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畜禽产品生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扶持培育大型养殖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品牌,提高生态畜牧业经济效益。
(六)三产融合要加强。全市三产融合有两处典型代表。一个是京山县虎爪山脚下的一个“小狗抓鸡”农家饭庄在当地很是出名,5条聪明的小狗采取合围办法上山抓散养的土鸡,让游客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大饱眼福,农家乐游充满趣味。另一个当属雷都樱花部落。雷都牲猪养殖有限公司在畜牧部门的指导下,采用“干清粪+雨污分离+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将养殖场与林果基地结合起来,陆续投资1000多万元对养殖场实行了干清粪工艺改造,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年产21.6万立方米沼气,供当地居民和养殖场内使用。年产8100余吨沼渣沼液,通过配套建设的滴灌输送管道、转运池,将沼液沼渣用管道运输至种植园区,用于滴灌樱花、葡萄,实现了生态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并就地布景,建红桥、台榭、小溪流水等景观,以及供游客垂钓、自助野炊的游乐园,尤其是由600余株组成的长达1.5公里的定植东京樱花(染井吉野)夹道景观,极尽壮观与浪漫,是园区最有吸引力的景点之一。因樱花美景怡人,葡萄甜美可口,仅在2016年春夏之际,樱花部落门票销售就达到20余万元,葡萄园销售6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风吹草低见牛羊”,很多贫困村自然风光极美,若引进外资就地取景,添置游赏基础设施,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和骑马、观鹿、狩猎、垂钓、烧烤、农家乐等休闲体验项目,并在游玩途中推广销售土特产品,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