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化养殖布局、完善标准化体系、规范消纳配套等方面入手,提升种养结合水平。
一是“减”不合理布局。完成了全市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划定工作。启动了天门河、竹皮河等重点水域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低小散”养殖向规模化、生态化转型。推进规模养殖场进园区,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治污,确保园区养殖总量与周边种植业相配套,全市现已规划“新养殖小区”5个,设计生猪养殖量12万头。
二是“减”落后技术模式。重点是推进处理工艺的改进优化、先进技术的引进替代和治理模式的发展探索。大力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以及自动刮粪、皮带传粪等清洁化生产技术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总量,今年全市共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42个,总数达734个。引进“1+1=0”粪污室外发酵床模式替代室内发酵床技术,即1个养猪场配套1个有机肥场,养殖与粪污发酵生产有机肥环节分离,整个养殖过程无废水排放,有效解决中小规模猪场治污与利用难题。综合比较治理成本和成效,摸索将过去直接照搬工业污水处理模式进行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路,逐步向种养结合方向调整。
三是“减”不匹配消纳。重点是培育养殖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消纳通道问题。一方面,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种养循环单体。如昕泰果蔬合作社流转土地1万亩,发展果蔬种植和休闲采摘,专门配套养殖1500头黑猪和1万只生态鸡,养殖粪便沼液全部施于果蔬基地以提升口感品质。目前,全市拥有这类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型家庭农场1325个。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服务。全市现已配套发展有机肥厂32个,年处理畜禽粪污170万吨;发展区域性粪污收集与水肥一体化灌溉合作社8个,覆盖果蔬种植面积2.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