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中科羊草plus论坛在京召开。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羊草plus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团队提出的新概念,即在认识羊草基因(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稳定表型(新品种),并增加其研发价值和市场价值。当天,60余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草-畜-加-餐饮全产业链的新业态。
刘公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羊草必将在种子繁育、优质饲草生产以及草牧业产业化等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求决定产业方向 眼下草原的退化让很多人叹息,其中就包括内蒙古正蓝旗杰林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杰林畜牧)董事长杨杰林。
生于内蒙古、长于内蒙古的杨杰林对“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着渐行渐远的记忆。如今他正尝试将其“还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正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免耕补播的形式改善天然放牧草场,“2015年承包了4000多亩退化草场,目前正在试验”。
在补播改良时,杨杰林选择了优质羊草草种,“种好草、养好牛,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健康的畜产品”。这与本次论坛的理念不谋而合。
刘公社介绍,羊草plus概念主要是指在现有中科羊草新品种研发基础上,开拓应用领域,包含饲用、环境、新兴产业10项内容,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5个新兴产业,包括草-畜-加-餐、好草+高值动物、动物保健品、人类化妆品、人类日粮配方。 “与其他‘+’不同,‘羊草+’是在原有羊草基因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其具体的实用价值,继续增加其研发价值。之所以强调研发价值,就是遵循‘科技与产业的长周期大循环’规律,实现羊草研发-应用-深入研发-增值利用,这是羊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刘公社解释道。 刘公社团队历时20多年,对羊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评价,通过株系混合选育法,以种子产量高、发芽率高、草产量高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培育出了中科羊草系列新品种,填补了近20年我国羊草缺乏新的“育成品种”的空缺,为我国未来草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关键技术。 助力草牧产业发展 刘公社团队已与新疆丝路草业(集团)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携手在新疆建立中科羊草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已完成中科羊草播种面积5000亩,预计2017年播种面积将达2万亩。”该公司董事长刘大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1月15日召开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会上,“中科羊草新疆良种繁育基地”成为上述联盟第二批示范基地之一,由上述两单位联合研发的“中科羊草1号”新品种成为十大牧草系列产品之一。
为了提供充足的优质羊草,刘公社设立了一个小目标,即10年先种一亿亩。目前,中科系列羊草新品种已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开始示范推广应用,并开发出盐碱地、退化草地、荒漠化土地治理、林草间作等模式。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贠旭江提出了羊草产业化需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即天然草场改良和大规模人工草地建设时如何采用机械化作业,还有建设人工草地时如何有效防控有害杂草等。
新形势下,粮改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除了到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外,从畜产品方面看,我国人均牛羊肉和奶类占有量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和1/3,是今后市场需求增长最有潜力的类型。 “这为羊草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刘公社表示,只有充分依靠政策、科技、管理,才能提高我国草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专家认为,结合市场和资本要素,“一粒国产草种”有望催生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及产业网络,从而提升产业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