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印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到了国家战略地位,短期来看,调结构成为重点目标。
意见提出,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此部分和去年一号文件相比,属于新提出内容)
【解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量、进口量与库存量出现了“三量齐升”的现象,亟需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于2016年12月20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2017年“将继续调减玉米,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建设优质奶源基地,逐步减少近海养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涉及玉米、生猪、乳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上,供需严重失衡的玉米、大豆是政策调整的重点目标,其中玉米去库存的压力较大。2016年末玉米库存高达2.75亿吨,产量为1.96亿吨,而消费量仅有1.78亿吨,过量库存不仅造成浪费,高昂的库存成本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大豆则严重依赖进口,2016年国内消费进口率超过80%,有效供给不足。
以玉米结构调整为例,制度层面上推广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从临储托市向“市场化定价+补贴”转变。2016年6月2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指出16年将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不再进行临储托市,而是给予种玉米的农民一定补贴。
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落地后,未来玉米去库存有望加速。在无临储托底价格的情况下,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将降低,玉米年产量趋于下降。从大豆的经验来看,自2014年大豆临储取消改为直补政策后,年产量出现明显下滑。因此,通过临储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实现去库存;同时,玉米种植将更向优势产区集中,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有利于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
从玉米供给侧改革的受益产业来看,玉米深加工是未来陈玉米的主要流向,相关产业链尤其是燃料乙醇产业最为受益。一方面,目前玉米库存中,存储时间超过或即将超过三年的玉米总量约达7000万吨,占整体库存的26%,而这部分陈化玉米不再适用于生产饲料或玉米淀粉,发展燃料乙醇将成为消化库存陈化玉米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玉米占乙醇生成成本约80%,玉米价格下跌将使乙醇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下降。
广发证券研究员提出,短期涉及玉米、生猪、乳业、渔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玉米深加工(如燃料乙醇)、饲料、生猪养殖及奶业龙头等领域可重点关注,建议关注中粮生化、龙力生物、唐人神、西部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