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保障食品安全 甘肃在行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3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8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里,醒目地挂着这样一幅对联。2005年,为了加强我省食品安全工作,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我省成立了“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成立以来,这个肩负着保障全省人民食品安全的机构全力出击,全省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省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在我省初步形成。

  针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近两年来,我省持续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全省农牧系统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强化种植、养殖全过程管理,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全省地市级以上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问题;基本杜绝了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农药情况。同时,对全省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许可单位重新进行了登记,实行专柜销售、台账登记和责任追溯制度,积极制定无公害产品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省工商、公安等部门,认真清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口,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户,彻底捣毁制假售假窝点。目前,全省县城以上城市的15358户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全省62984户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了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全省全面彻底解决了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问题。

  全省质监系统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监管,2007年共为508户食品企业发放了610张证,发证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获证食品企业突破了千户大关,如期实现了食品生产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目标。对2286户有一照一证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全面登记,并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依法取缔800多户食品加工小作坊。

  全省卫生部门对全省现有的38252家餐饮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实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对餐饮单位根据量化分A、B、C、D四个等级分类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对D级要求限期整改,直到吊销卫生许可证为止。目前全省已有24251家食堂和县城以上餐饮单位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率达到96.75%,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建立率达到100%,使用的猪肉100%来自于定点屠宰企业。

  我省的食品安全工作总体形势趋好,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我省大多数食品经营企业为个体工商户,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一些地下食品经营企业制假售假手段越来越隐蔽;种植、养殖环节的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品种少,研发替代工作滞后,违规违法经营屡禁不止;家庭小作坊式的食品加工企业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等现象;不法分子往往将假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成为假劣食品危害的重灾区;受经济发展制约,各种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支持、科技手段严重滞后,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发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