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不断增长的畜产品需求,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养殖废弃物,畜禽粪污问题日益突出。畜禽粪污等废弃物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用之为宝、弃之为害。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上海畜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转型,从最初的求规模解决温饱问题,到后来的求标准解决质量问题,一直延续至今天的求生态解决环保问题。2007年开始,上海启动了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迄今已对35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新建和改建。2010年以来,上海进一步聚焦畜禽粪污的治理,探索发展适合都市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城市的养殖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生态还田、沼气工程、污水纳管、达标排放成为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项目主推的四种畜禽粪污处理模式。
【模式】
种养结合,土地不“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化肥成为种植农作物的主要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则是一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每个农场全年饲养商品猪1200-1500头,猪场周边有100-150亩农田作配套。这样,将猪的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后,作为有机物还到周边的农田里,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方式投资少、易管理、成本低,并且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农业生态循环,减少化肥使用。因此,种养结合这一模式,实现了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松江浦南地区,一栋栋白色的猪舍在金黄色的菜花环绕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农田中,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上海松林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钦指着沐浴在融融春光下的猪舍和粮田对记者说:“一栋面积600平方米、一排可饲养500头苗猪的猪舍,一块150亩的农田,是‘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标配’;而让禽粪变‘宝’、让土地不‘老’、让市民放心,则是松林人养猪种田永远不变的旋律。”
粪尿还田 降低种植生产成本
2008年,松江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发展“种粮+养殖”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由松林工贸公司与农户签订代养协议,统一为农户提供苗猪、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结算,区镇兽医部门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每个农场的猪排泄物经过循环系统进入临近良田,作为有机肥用以肥沃土壤,种植“松林牌”松江大米等农作物。截至目前,松林工贸公司拥有4个大型种猪场,饲养生产母猪6000头,年提供苗猪可达13万头;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也发展为79户,年上市商品猪10万头,是上海市最大的生猪繁育基地(其余3万头苗猪出售给养猪大户)。
如果说,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种养结合、粪尿还田、综合利用,则是松林公司坚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从1997年起,松林公司就探索实施将养猪生产与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变废为宝,实现养猪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其中,种猪场的做法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水泡粪冲洗技术,棚舍内建有水泡粪池,粪尿通过地板粪尿长孔流入水泡粪池内,待本批次猪饲养周期结束后,打开水泡粪池内的球型盖,通过水泡粪池内的自然压力将粪液经管道冲入储粪池内,再由粪尿干湿分离机进行挤干分离,粪液经二次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存入储气灌。干粪则直接送往区园林单位用作有机肥施用。沼液用水泵经管道打入沼液高压池内,猪场向周边近2000亩农田和园林埋设沼液水管道,猪场内建有高压水泵房。当进入施肥季节时,开启高压水泵,田头的各个出口阀门产生高压,接上喷灌设施将猪粪尿水喷灌到农田作农作物肥料施用。而沼气则用于冬天猪舍内幼仔取暖及职工热水洗澡、食堂蒸饭烧菜和职工生活用水等。
经过数年的实践和摸索,农田在改用处理过的猪粪这一有机肥料后,可大幅降低种植生产成本,经测算每亩可节支100元左右,每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150亩农田可降低种植生产成本1.5万元。
无抗养殖,增强消化吸收利用
“实现养猪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养猪企业不仅要不断完善下面‘出口’的处理技术,还要牢牢把住上面‘进口’的安全阀门。”王龙钦带领记者走进了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松林薛家猪场。“这里拥有2600头母猪,每年提供苗猪6万头,且承担全公司饲料供应”。记者看见,一辆辆运输车正整齐地排列在大型发酵罐旁,等待着把发酵饲料装载到各家庭农场。
据介绍,为了确保粪尿还田种出的“松林牌”松江大米又好吃、又安全,松林公司选取天然优质原料作为生猪喂养的饲料,拒绝使用一切有害添加剂。同时,根据生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配置5种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用微生物发酵饲料替代抗生素,增加生猪肠道有益菌,用中草药提高生猪免疫力。“我们的饲料中决不会添加任何含有抗生素的物质。” 说话间,记者跟随王龙钦走进了水处理车间,“畜粪循环利用,除了饲料以外,水质的好坏也相当重要。”为此,松林公司于2016年投资640万元,添置新型过滤水装置,不断改善生猪饮用水水质。在该车间一台分子共振还原水主机上,记者读到了原水和纯水经过活性碳过滤后,分别显示出的两组相差较大的数字,让人不由得惊叹松林猪饮用水水质的如此之优。当然,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偌大的养猪场,竟然闻不到一点臭味。
猪粪当家 土地不老生产永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松林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猪排泄物经过循环系统进入临近良田,作为有机肥用以肥沃土壤。在连续施用猪排泄物作肥料四年以后,种植和生产优质“松林牌”松江大米。王龙钦笑着说,“松林牌”松江大米香味浓郁诱人,营养丰富,做成米饭晶莹如玉,食之清新可口,黏而不腻,熬粥更是凝头十足。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5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品质标准。
土地不老,生产永续;种养结合,农畜两旺。资料显示:使用猪粪尿还田后,根据松江区使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通过5年的连续跟踪监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猪水泡粪还田与对照点相比,土壤孔隙度、容重有所改善,并且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监测点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养分指标基本稳定。大米可增产50千克左右。
“ 现在的土地越来越肥沃了”、“粮食产量高了,收入也多了……”在家庭农场主们的欢笑声中,王龙钦向记者透露,今年将在小昆山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12户;明年计划再在新浜镇的万亩良田中建立9户,这样松林种养结合模式将完成最后一块拼图,实现当初立下的建设100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年上市生猪15万头的目标。而与之相匹配的良田将达3万亩。他表示:“俗话说‘猪粮安天下。’松林公司既养猪,又种粮,身处农产品生产第一线,食品安全一定要时刻牢记在心,努力为松江区‘创建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多作贡献。”
【做法】
多管齐下,猪粪变“宝”
除了种养结合模式外,沼气工程则是畜禽综合利用的另一种方式,通过畜禽废弃物的处理,将其加工为沼气作为燃料使用,而沼渣、沼液则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在崇明区,沼气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原本当地不少农户烧饭用煤气罐甚至柴火,现在通过片区沼气工程,有近4000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能源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十二五”期间,政府还对20多家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开展了沼气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运行,这种模式的确做到了环保、绿色、低污染的要求,但也面临着投入成本高、维护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问题。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较大, 一旦遇上市场不好的时候,中小型畜牧养殖场(户)难以承受设备运行费用。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崇明区国富养猪专业合作社(崇宝养猪场)就是本市沼气工程常年正常运行的基地之一。基地新址建于2007年,处于1700余亩水稻、小麦、林地、草坪田之中,猪场占地面积120亩,建有各类猪舍40栋、17000平方米,目前存栏基础母猪750头,存栏育肥猪5000头左右,存栏保育猪3800头,2016年全年共出栏肉猪15200头。据估测,该猪场粪便年产量达9360吨,粪水年产量18250立方米。该猪场从2009年就开始利用猪的废弃物生产有机肥,2015年猪场沼气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使得猪场粪肥变废为宝。该场生猪养殖产生的猪粪尿液主要经过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于本场的生产、生活,多余的沼气则用于发电,满足本场生产需要或并入国家电网,发酵后的沼渣、少量的猪粪则制成有机肥后销售或自用,沼液则是1700多亩水稻、小麦和绿化草坪的肥料来源。
目前,该猪场大部分猪粪及全部尿液、污水用于沼气发电,年产生沼气量319000立方米,年发电量50万千瓦,其中猪场自身用电36万千瓦,有效解决了冬季保暖、夏季防暑降温用电需求,而且降低了猪场生产成本,并入国家电网对外送电量14万千瓦。此外,该场通过干湿分离和沼渣处理,每年可生产优质有机肥2500吨,常年供应崇明地区以及外省市农业种植业基地,经济效益显著。
而采用污水纳管模式的养殖场则不多,地处金山区吕巷镇的上海忆南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记者获悉,该公司采用沼气技术+污水纳管结合的方式,将养殖场内粪尿通过刮粪板进行集中,并通过固液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统一拉到有机肥加工区域进行加工,液体高浓粪水部分进入双膜厌氧塘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供加热锅炉和养殖场内生活使用,发酵后的沼液定期连同牛舍内粪液流入好氧池一段进行暂存,然后进入好氧池二段进行爆氧发酵,随后通过加入生物菌剂和佐剂进行充分的生物发酵和降解,然后进行沉淀池进行絮凝沉淀,最后达到生活污水排放要求后纳管排放(污水厂管道)处理。该公司污水纳管排放环节以委托第三方的形式,由专门进行污水处理的第三方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和运行。公司只需付托管费用,专业化公司根据签订合同负责处理后的污水能达标排放。
记者也了解到,达标排放模式是采用工业工艺处理农业问题,成本高企,几乎很少有企业可以承受,目前已经不再提倡。但上海的一些养殖场正在探索和采用一种叫作发酵床的处理模式。该模式是直接将猪放在发酵床上,其上有80厘米左右的秸秆草料,并撒上发酵菌,养殖中产生的粪污能直接通过生物降价掉。但这种模式的养殖密度远远小于传统养殖模式,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发酵床本身要避免潮湿,需要人工定期翻耕,又增加了人力成本,因此尚未推广。
【转型】
到2020年,本市域内年上市量控制在200万头标准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等指导意见,各有关部门纷纷行动,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寻计问策。其实,要解决好当前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完全依靠市场,条件不成熟;全部依赖政策,发展不可持续。只有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政策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少人认为,政府应出台更多“后端+准入”的支持政策,对沼气工程终端产品如电、肥、气进行补贴;参考市政垃圾处理模式,对粪便污染物收运、处理分别给予政策性补贴,同时建立有效认证和监管体系;将生物天然气项目纳入农业项目领域,出台相关区域内粪便污染物特许经营制度,生物天然气实施与化石天然气的“配额”制度,无条件入网;并配套相应的税收和土地政策,规范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碳交易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解决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农业部成立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科技创新联盟,提出“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的工作要求,确保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记者从市农委畜牧兽医办获悉,2016年是本市郊区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据统计,1-12月全市生猪累计出栏251万头,同比下降6.6%。家禽累计出栏1746万只,同比下降10.5%;鲜蛋累计产量4.35万吨,同比下降18.3%。奶牛存栏7.73万头,同比下降5.4%,其中成乳牛存栏4.05万头,同比增长0.2%;鲜奶累计产量36.37万吨,同比下降1.9%;奶牛累计单产9486公斤,同比增长1.4%。而上海畜牧业的转型步伐在去年2月批准实施的《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2040年)》中也能体现。根据《规划》,到2020年,本市主要畜禽品种养殖量域内将控制在200万头标准猪以内(年生猪出栏97万头,奶牛存栏4.3万头,蛋鸡存栏188万羽,肉鸡出栏588万羽),域外将控制在150万头标准猪以内。闵行区、宝山区、青浦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全部关停,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要重点削减畜禽养殖量,松江区的浦南地区可适度发展“猪粮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崇明区畜禽养殖业要符合生态岛发展有关规划,光明食品集团要对所辖的畜禽养殖场进行整合提升,将部分畜禽养殖向土地资源丰富的域外转移,并在域外建立稳定可控的供沪畜禽养殖基地。到2040年,本市域内畜禽养殖总量要进一步下降到160万头标准猪。
到2020年,本市域内年上市量控制在200万头标准猪以内的目标是上海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据悉,当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标准是一亩地承载10头标准猪,而上海主动对标国际标准,确定一亩地承载3头标准猪。上海有200万亩基本农田,在剔除禁养区和散小田块后,最终确定了200万头标准猪的上限。2016年,市农委为落实《规划》要求,促进本市畜牧业转型发展,印发了《关于促进本市畜牧业绿色发展的通知》,并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场专项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到去年底,全面完成了2720家不规范养殖场户和424家规模化畜禽场粪尿处理设施运行两个整治专项。今年,市农委结合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又部署开展河道周边121家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整治任务。相信到《规划》提及的2020年,随着畜牧业的近期目标实现,上海的畜牧业转型之路能走得越发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