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通知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各大省份纷纷出炉禁养区的划定以及拆迁时间表,全国掀起拆迁风暴。
自从2013年的黄浦江事件将国内长期被忽视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引导和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部分地区养殖总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和大量畜禽粪污未得到有效处理的等问题摆到台前。
黄浦江死猪事件引起国家对畜禽污染的高度重视,数月后国务院便发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此揭开农业畜禽养殖的环保大潮,而今年国务院更是发出2017年完成禁养区的整改的要求,那么今年畜牧养殖将呈现怎样的环保趋势呢?
中小养殖场仍为主体,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中国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上规模养殖比重由2010年的38%,上升至2014年的42%,2020年预计达到52%。即是说,2020年,年出栏500头肉猪以下的中小散户依然是养殖主体之一。然而因为中小型养殖散户的环保意识薄弱,以及资金与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大部分中小养殖户及不法规模养殖场将大量的将畜禽粪便直接外排,造成严重的污染。
2010年的《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中显示,我国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26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为102.48万吨和16.04万吨,分别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38%和56%。
同时,我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点多面广、总量巨大,养殖业废弃物治理困难等特点,造成我国养殖业废弃物环保治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法规条例层层加码,整治力度愈发严厉
“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之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对媒体解读该条例时指出。由此可见在黄浦江事件之前,国家为快速的发展经济,一直以来忽视了环境治理。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见平提出“注重环保发展,绝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可见国家将更加注重环保,发展绿色经济。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中保护法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以及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处置做出明确的要求,以期防止污染环境。保护法中还制定了详尽相关的法律责任来保证相应措施的实施,这是比过去更加强硬、规定要求更加严格、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的法律条文。在如此大的环保压力之下,全国各省分纷纷对生猪养殖进行了新的规划。
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农业部又于2016年4月20日公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未来五年生猪产业规划,并对养猪区域布局进行了划分,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废弃物中和利用减少污染。同年12月,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前,全国所有禁养区的猪场都要完成关闭或搬迁。
除此之外还有“水十条”“南方水网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的法规条令的陆续出台、层层加码,对养殖环保治理也要求愈发严格明确,这足以表明中央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在环保高压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环保部门进一步地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2017年为最后期限,加大治污、拆迁力度。
由此可见,随着这几年环保压力持续升温,2017年养殖行业的环保治理将越发严厉。
环境将更加科学治理,转型升级成趋势
环保治理措施及禁养区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畜牧养殖业的门槛。养殖户在购置治污设备等环境治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成本,散户退出后,留下具备经济实力的养殖场,更易于提高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动产业升级。环保治理及禁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发展可持续发展农业。
但是,随着部分地区生猪禁养政策的实行,禁养区的的猪场遭关闭或拆迁,部分生猪被迫出栏,致使生猪存栏持续下降。不仅如此,由于环保问责力度大、污染治理达标难,一些地方干脆采取全面禁养、一禁了之的简单粗暴做法,甚至有些地方为了做好政绩,盲目扩大禁养区。
其实出现生猪存栏下降、全面禁养等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政府想持续的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必须得提高中国的养殖水平,建立标准化养殖场,这就对养殖场技术和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绝大部分散户是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如今的禁养区划定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其实是农业环境处理的第一步,在规模化养殖场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国家将对养殖业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对南方水网拆迁及鼓励养殖户到环境承载力、饲料原料地养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源和环境的污染,但是这样做难道就不会对迁入地造成污染?如今的政策除了是对环境的治理外,同时还有对生猪养殖做合理的布局规划,以便日后的管理与发展。那么在禁养的道路过程中必然会反映出中国养殖业发展的矛盾,即现在中国养殖主体依然是年出栏500头肉猪的中小型散户,而造成农业环境污染最严重的也是中小型散户,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升级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的“水十条”、“生猪发展规划”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针对中小型的养殖户的,中小型养殖户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或与大型企业合作。迫使改善如今的养殖现状及养殖水平。因此,我们最近可以了解到各地方纷纷推行的生物菌床模式,养殖分离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户与企业合作建家养土猪,家庭散养升级为家庭农场发展种养农业循环模式等养猪模式。
3月28-29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专题讲座上提到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旗帜鲜明地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又要鉴定不移地发展生产保供给,防止盲目扩大禁养区、简单关停养殖场。这就意味着,减少养殖粪污污染并不是简单的禁养与关停养殖场,环境治理正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未来的养殖环保将更加偏重于将畜禽粪污合理无害化,资源化。4月22日,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农村处调研员孔源在福建省第十届猪病学术研讨会上也提到吃透法规精神,实现绿色发展。
畜牧养殖的环保正向着更为科学合理的趋势前进。
(农业部、中华人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凤凰资讯、财新周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