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禁养导致生猪供应急剧减少 专家呼吁猪场不可一拆了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2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312
核心提示:由于环保问责力度大,污染治理达标难,一些地方对省下达的关停指标层层加码,随意扩大禁养范围,大幅提高控减指标;造成养猪数量急剧减少,令专家们忧心忡忡。实际上,只要做到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就地收集、循环利用,不但不会污染周边环境,反而能促进种植与养殖相互利用,生产与生活互不干扰,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养猪规模萎缩亟待引起重视 治理畜禽污染不可“一关了之”全国各地掀起禁养区拆猪场行动通过畜禽禁养区划定和养殖场关停搬迁,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既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又能倒逼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产

由于环保问责力度大,污染治理达标难,一些地方对省下达的关停指标层层加码,随意扩大禁养范围,大幅提高控减指标;造成养猪数量急剧减少,令专家们忧心忡忡。

实际上,只要做到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就地收集、循环利用,不但不会污染周边环境,反而能促进种植与养殖相互利用,生产与生活互不干扰,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养猪规模萎缩亟待引起重视 治理畜禽污染不可“一关了之”

全国各地掀起禁养区拆猪场行动

通过畜禽禁养区划定和养殖场关停搬迁,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既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又能倒逼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本是件好事,但有些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政策走了样。

由于环保问责力度大,污染治理达标难,一些地方对省下达的关停指标层层加码,随意扩大禁养范围,大幅提高控减指标;有的地方县、乡层层出台补贴政策,按圈养面积、生猪头数发放关停补贴。对不在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政府也动员关停并发放补贴。还有不少地方干脆采取全面禁养、一禁了之的简单粗暴做法,提出创建“无猪乡(镇)、无猪县(市、区)”的工作目标,把全乡(镇)甚至全县(市、区)全部划为禁养区。

据调查,苏州市今年还将关闭608个畜禽养殖场,其中规模猪场542个;常州武进区需关闭禁养区内800多家养殖场,预计全区生猪饲养量将下降一半左右,金坛区需关停或拆迁养殖场354个;江阴市计划关闭养殖场1100余家,宜兴市年内关停生猪养殖场125家。

养猪数量急剧减少,令专家们忧心忡忡。江苏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所长何孔旺对记者分析了三大不利后果:

一是保供。俗话说“猪粮安天下”,猪肉价格更是国家物价指数CPI的晴雨表。现在中国的“油瓶子”因为进口大豆已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如果生猪产业再步其后尘,将成为难以承受的民生之痛。

二是增收。去年起全省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亮点不多,后劲不足,生猪产业大幅萎缩令农民增收形势雪上加霜。

三是有机肥。猪粪少了,化肥用量必然大幅增加,造成更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这一状况已引起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提出,各地要严格按照部、省规定,配合环保部门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既不避重就轻,做做样子,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做法,无限扩大禁养区、限养区范围。

既要做好禁养关停工作,又要实现稳定发展,江苏省畜牧业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专家们提出如下思路:

以禁养为契机,推进养殖布局调整,将畜禽养殖空间从禁养区转移置换到非禁养区,支持宁镇丘陵山区适度布局生猪等畜禽的规模养殖,重点在万顷良田、农业园区、规模种植业基地中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场。

不少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担心:苏南苏中地区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容量还有多大?这样做会不会造成新的养殖污染?针对这个疑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黄瑞华教授摆出一串对比数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国家丹麦,是世界上养猪水平最高的国家,也是猪肉出口大国,全国4.3万平方公里面积、560多万人口,年出栏2500万头生猪,平均每人每年5头左右。而拥有8000多万人口的江苏,2016年出栏生猪2847万头,人均出栏量只有丹麦的1/15。再从猪肉自给率来看,韩国、日本分别为55.5%和47.6%,杭州、宁波分别为50%、40%,而苏南五市平均只有28%。

养猪量远远没有超标,3种模式可破解环保难题

另外,畜牧业还有一个行业公认的土地消纳理念:每1亩农田配套养殖1—3头(存栏)生猪比较合理,既解决了有机肥来源,又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而目前每亩耕地生猪存栏量,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分别是0.23头、0.26头、0.2头、0.13头、0.16头、0.16头,远低于合理水平。因此,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苏南、苏中地区养猪数量都远远没有达到超过环境承载容量的地步。当然,江苏省畜牧业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以地定畜”的原则,须减则减,须调则调,宜养则养,实现优化布局、转型升级。

为此,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们推荐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一是上海松江“种粮+养猪”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由政府出资统一配套建设猪场,以一定租金承包给农民,让农民既种田又养猪,实现畜禽粪污全部就地还田、内部循环;

二是“畜-沼-田(果蔬)”生态循环模式,以江阴市勤科农牧生态养殖场为例,养猪场流转土地兼营粮食、水果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三是武进礼嘉模式,依托拥有大型粪污处理设施的专业粪污处理中心,对周边养殖场户的畜禽粪便和污水集中收集和运输处理、还田利用,构建种养平衡的区域循环。

3月初,记者慕名来到年出栏量近万头的江阴勤科采访,只见养殖场的生活区、生产区、种植区、粪污处理区规划布局合理,26栋猪舍一字排开。猪舍周围空地上种满了胡萝卜、南瓜等猪饲料作物,猪舍周边池塘蜿蜒围绕,种上水葫芦用来净化水质。猪粪尿通过精心设计的管道直接流到化粪池里,经过发酵后抽到对面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烧饭和发电,沼液用于灌溉周围上百亩农田与树木,每一栋猪舍几乎都闻不到什么异味。2014年这个养殖场被认定为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基地。

由此可见,只要做到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就地收集、循环利用,不但不会污染周边环境,反而能促进种植与养殖相互利用,生产与生活互不干扰,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