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生猪生产,增加市场供应,但目前生猪供应紧张状况并未明显改善,猪肉价格仍不断走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刘兴强提出,当前影响生猪补栏积极性的一大因素是不可预测的未来市场价格风险。在养殖成本较高,未来市场价格叵测的情况下,农民担心生猪补栏后集中出栏时市场价格下跌出现亏损,因此应早日推出生猪期货应对这一市场难题。
据刘兴强介绍,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从2007年3月份到2008年3月上旬,生猪价格由每公斤8.9元上升至17元左右,涨幅高达90%。针对猪肉价格的上涨,国家采取了加大母猪补贴、扩大养猪保险覆盖面等多种扶持措施,其中中央财政拿出25亿元用于补助规模养猪。
尽管出台了这些鼓励政策,且有较高的生猪价、猪肉价支撑,但生猪补栏量增加得并不理想。其关键原因在于,在过去长达3年多的时间内,养猪户多处于赔钱状态。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猪价提高,但现在购买猪仔的成本相当于前年成猪的价格,农民普遍担心之后猪价还会再跌落,特别是现在集中补栏,数月后集中出栏时会引起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出于对这种反周期的经验判断,养猪户对增加生猪存栏大都持观望心理,不敢盲目补栏,扩大生产规模。刘兴强代表认为,猪肉价格的问题说到底是市场的问题,靠财政补贴支持,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必要的,但只有把市场的手段利用起来、配以市场化的解决方式,才能解决长远问题。因此要尽快上市生猪期货,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当前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这一两难问题,大商所目前已为生猪期货上市做了充分准备。
刘兴强代表认为,此轮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反映出我国生猪行业在有效的价格信息预报机制和风险保护机制方面的不足。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疫病等问题对生猪养殖影响较大,因此生猪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缺乏未来价格信号指导的情况下,生猪的养殖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加大了生猪价格的波动,使广大养猪农业户和养殖企业的风险暴露过大,一旦出现饲料成本上升、大范围疫病等情况,使养猪户的信心受到打击,生猪的供给就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因此,广大养猪农户、相关企业和整个生猪行业当前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价格预警信息和价格避险机制,使得生猪生产能够在一种比较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
生猪期货正是这样一种市场化的工具,如果上市生猪期货,将能够为生猪市场提供未来1年到1年半时间内的价格预测信息,帮助生猪养殖户和屠宰、加工企业有效回避价格波动风险,锁定预期利润。对于养猪农民来说,如果有生猪期货,他可以参考期货价格,自己跟屠宰厂和生猪贸易商事先签订合同,订好价格,实现“先卖后养”,不管市场价格如何变化,都可以确保得到预期稳定的利润,这样一来,他就会比较放心大胆地去养猪。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可以按照生猪出栏进度,经过成本核算,在期货市场适时分期卖出,实现“先卖后养”,在生猪出栏前“边养边卖”,提前锁定销售价格,稳定养殖收益。屠宰企业则可以根据加工计划,在期货市场中分批购进生猪,保障原料稳定供给,提前锁定采购成本,实现屠宰线的正常运转,确保稳定收益。
生猪期货市场功能也会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之一。生猪期货价格信息具有超前预期性,政府可以参照这一价格趋势科学把握生猪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适时制定应对政策或调整生猪储备规模、布局与结构,科学引导生猪产业发展;还可以利用期货价格公开、透明的特点将国家宏观调控意图快速传导到市场各个层面,从而更好实现国家对生猪产业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生猪年出栏量超过6亿头,生猪活体贸易活跃,市场化程度相当高,且生猪价格波动较大,近年来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这些特点为开展生猪期货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刘兴强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生猪期货设计和研发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和四川、湖北、重庆、湖南等生猪主产区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久前,生猪期货质量标准和相关规则已经制定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大商所还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在武汉和广州两地开展了生猪期货模拟交割,目前上市生猪期货的条件已经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