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新希望六和在内,农牧行业上市公司至少有10家都在公告中称,要扩大生猪产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产能相加已近两亿头,计划投产时间从2017~2025年不等。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在以一种合作模式运作自己的“前程”,那就是争夺规模养殖户。
2016年,在环保要求和生猪产业布局调整政策下,一些地区旧猪场不让养,新猪场不让建,禁养区、限养区生猪存栏已调减3600万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猪肉产量5299万吨,同比下降3.4%;年末生猪存栏43504万头,同比下降3.6%;生猪出栏68502万头,同比下降3.3%。南方水网地区布局优化的结果是生猪减下来了,但北方承接产能转移的工作滞后,导致生猪存栏恢复增速受阻。不过,随着农牧业上市公司高调布局上游养殖业,产能急速扩张的潘多拉盒子或许就此打开。
“一个企业能养千万头猪,的确有能力,但应考虑和其他养殖群体合作沟通协调,看市场如何匹配。不然,猪是养出来了,但祸害了其他的养殖群体,还把市场弄坏了。资本进入养猪行业的确是好事,但需要有序,这将引发未来在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上的变化。”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称。
其实,在养猪业,有组织、因利益而联结的现象已经发生。养猪巨头温氏集团一开始就选择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后又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模式,两者形成紧密结合。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同时,也坚持公司的产品标准和市场竞争力,谋求双赢。这对后来者,诸如新希望六和来说很不利。
资本市场一直很不理解为什么众多饲企要在猪价最高时才开始投资养猪。天风证券分析师吴立认为,问题很简单,从产业角度来看,不做养殖就没有未来。现在养殖最缺的资源是土地,而拥有现成土地可做养殖的这些家庭农场、中小规模养殖场,如果成了别人的合作养殖户,就意味着自己没有了发展甚至生存的空间。现在饲企要做的就是建种猪场,与竞争对手抢合作农户,抢得越多,未来生存空间越大。因此,现在不是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饲企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而是随着养殖规模化的发展,饲企如不向交易端(最终方向是养殖端)延伸,企业生存就会成为现实问题。
石有龙认为,让养猪归于有序的状态,最终可能会落在组织化程度高的、真正的合作社上,即农民自发成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与农民养猪联系紧密的合作社。
合作社属于组织再造,是服务平台,家庭农场是一个生产单元,而企业则能把控市场。北京农合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张利表示,很多合作社都是企业主导。单一功能的合作社支撑点不够,因为要赢利,单一的项目就没有了成本优势,做不起来,家庭农场主们不会买单。我国的合作社要多元化、拓展多功能,只有让社员每一项支出都减少成本、有实惠,合作关系才会更紧密。目前,全国合作社大概有170多万家,有执照,但95%没有真正运营。
资本掘金生猪养殖行业的大幕已经拉开,需要警惕的是由这种扩张增加的规模产能,远远大于目前散户退出的市场份额,未来,当这些产能集中释放时,会对行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扩张的资本能否真正保护农民利益,特别是在行情低迷时他们是否会如某些企业那样“弃车保帅”?同时,作为养殖行业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合作社经济形态的不完善,无法承载更多托付,让未来的生猪市场又平添了更多变数,这都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