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最困难的时候用自己的收入补贴科研经费,为山东保留并大幅提升了牧草科研水平,为支撑山东乃至全国的“粮改饲”作出了贡献;他因患恶性肿瘤8年6上手术台,其中包括5次开腹手术,现在需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和肾造瘘引流袋以维持生命,却始终坚持奔波在科研一线;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团队,带出了一帮种草致富的农民。
他叫盛亦兵,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站长、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牧草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5月上旬,当记者在山东省汶上县的田间见到他时,却看不出他有一点儿受疾病困扰的样子:人虽清瘦,但双目炯炯有神,拿着牧草侃侃而谈,用词专业又不失风趣。他说:“当我得病的时候,医生告诉我一般活不过5年。我现在已经坚持8年了,同事们都说我这是‘8年抗战’。现在,抗日战争时间明确为14年,看来我还能再和草打6年交道,值了!”
一生钟爱一棵“草”,他坚守30年成就了如今的山东牧草学科
1981年,18岁的盛亦兵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其科研领域是牧草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自此与草结缘。“我属兔,让我研究草,看来一辈子饿不着了。”谈到当时的选择,盛亦兵说。
然而,盛亦兵选择的牧草学科,在当时的山东是“小学科中的小学科”,关注的人少,科研经费少,设施仪器落后,试验基地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上,位置偏远且条件艰苦。盛亦兵回忆:“经费少,回趟济南花不少钱,我们就在盐碱地里一呆至少一个月。那时候,大风一刮遮天蔽日,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天天成土人。好在,住的地方不远有个水库,就去那儿游游泳洗洗澡,算是苦中作乐。”
有将近20年的时间,盛亦兵所在的研究所经费严重困难,一度连工资都不能保障,更不用说科研经费。有不少人对他说牧草学科没有前途,不如改行。盛亦兵没有放弃,反而选择了自己挣钱补贴牧草科研。当时,上级鼓励科研人员开发创收。于是,盛亦兵通过在中国农大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关系,联系经营草坪草种,赚来的钱给牧草科研人员发工资、建设试验基地和添置仪器设备。“现在山东比较有名的做草坪的,都是我那时候带出来的,他们说我当时要是干草坪,现在至少也是个上市公司了。”盛亦兵笑着说。
正是盛亦兵的坚守,为山东留下了一支过硬的牧草科研团队,留下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科研成果。他承担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的任务,带领团队育成了6个紫花苜蓿、大刍草等优质牧草品种,打破了山东省没有自主选育牧草品种的历史;他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黄淮海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草业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奖;研发的牧草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了1000多万亩,产生了近10亿元经济效益,将山东农科院的牧草“小学科”做成了大产业。
这几年,随着“粮改饲”大幕拉开,牧草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盛亦兵的干劲更足了:“你看,东营今年就要落实20万亩,咱可不能让选择种草的农民吃了亏,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8年6上手术台,他用行动诠释了百折不弯的“劲草”精神
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腰上挂着引流袋,手里拿着水杯,这是盛亦兵现在的必备“武器”。
45岁,正是一个科研人员的黄金年龄;2008年,正是牧草学科迎来转机的时候。然而就是那一年,盛亦兵在单位的例行体检中查出患有“腹膜后脂肪肉瘤”后,被迫停下手头的科研任务,接受了第一次开腹手术。
手术后不满一个月,盛亦兵就承担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东营试验站的建设任务,东奔西跑,早出晚归,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但是现实再次无情袭来,2009年8月,盛亦兵又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肿瘤细胞,医生建议尽快实施手术。这时正是东营试验站建设的关键期,盛亦兵没有听从医生劝告,坚持完成了基地建设任务,直到2010年9月才到医院做了第二次开腹切除手术。
2011年,牧草产业发展开始迎来重要机遇期,正准备大干一场的盛亦兵又在体内查出肿瘤细胞,当年2月进行了第三次开腹手术。看着愁眉苦脸的家人和同事,盛亦兵笑着说:“每次做手术都这么麻烦,让医生在我肚子上装个拉链吧,手术时拉开,做完接着拉上就省事了。”
无情的病魔没有放过乐观的盛亦兵,他在2012年夏天又查出肿瘤细胞和肠粘连问题。医生考虑其羸弱的身体,提出了保守治疗方案。“我坚决不同意,如果选择保守治疗,这辈子就只能在家躺着了,意味着提前跟我的牧草科研告别,这跟死了有什么区别?”盛亦兵说。
就这样,2012年7月盛亦兵又联系到南京军区总医院,第四次躺在了手术台上。2014年7月,盛亦兵又在该医院接受了第五次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盛亦兵的小肠只剩下1.6米长,这是维持人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从那之后,盛亦兵必须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也是在这次手术中,医生发现他左肾的输尿管被肿瘤细胞堵塞,而右肾已经切除,所以又在他腰间挂上引流袋。从那之后,由于怕引流管堵塞,盛亦兵每隔不到半小时就要喝一次水。
今年元旦过后,恶性肿瘤再次复发,盛亦兵的身体已经不能承受开腹切除手术,所以接受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疗。
8年6次大手术,没能打倒盛亦兵。“这8年,他始终活跃在牧草科研一线。一见到牧草,他就双眼放光,看不出一点儿生病的样子。”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贾无说。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他一言一行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性光辉
盛亦兵作为农业科研战线的一员,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牧草,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城里人,在上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农业和农村。
“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努力作出最大贡献,这是父母从小对我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家风。”盛亦兵说。
盛亦兵的妻子王永焕,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路上或者夜里,盛亦兵因为引流管堵塞而疼痛难忍、高烧不退了,也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放下手头的工作,跟着盛亦兵东奔西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了。看着被病魔折磨却还在奔波的丈夫,王永焕言语哽咽:“我拗不过他,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家里人也都支持他,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陪伴他。”
在科研上,盛亦兵对自己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团队青年专家贾春林回忆,刚参加工作时一次苜蓿试验中,他根据商品袋上标注的数据来测算种子的发芽势,被盛亦兵狠狠批评:“科研数据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你这样估算用来指导全省,可能会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在年轻人的生活上他却是充满关爱。“从参加工作到有自己的住房之前,整整7年,盛老师都会自掏腰包每月给我200元的住房补贴,资助我们租房子。”贾春林说。
回忆30多年的牧草科研路和8年的病魔斗争路,盛亦兵认为没什么好说的,反而说了两件他认为自豪的事情:“一是提早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团队里现在有核心成员8人,包括1名研究员,两名副研究员和3名博士。二是在患病住院期间,别人愁眉苦脸,但在我的开导下,他们都乐观了起来。”
尽管病魔缠身,盛亦兵还要与团队一起拿下山东饲草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挑战”:优质饲草缺口巨大,供需两极分化严重;重粮经轻饲草,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传统养殖“耗粮型”家畜占主流,草食家畜占比低;饲草生产水平低,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还比较弱。
在深入了解盛亦兵的事迹后,山东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副处长杨庆华说:“他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强者,一个与病魔斗争的战士,一株农业科技队伍中的‘劲草’,一个充满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情怀的科学家。在他的身上,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