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养殖是科学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共生互利原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动物、微生物和植物“三物”在同一环境共同生长、互相利用,实现“三物”平衡、和谐、共生的养殖方式。
现代生态养殖既充分遵循了生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又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动物机体提供充足养分,使生态养殖和规模养殖有机结合,产品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发展速度和产业效益协调一致,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是破解传统水产畜牧业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水产畜牧业生产效率、提升水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的共识日益广泛。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指明了方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进一步加快和推动了我区生态养殖的发展进程;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生态养殖集聚了社会共识。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发展生态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展现代生态养殖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生态养殖的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现代生态养殖模式不断创新,成功提供良好示范。“微生物+高架网床”等生态养猪“广西模式”开创了我国集约化生态养猪新模式。“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饲草料”“微生物+生物垫料”等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在生猪、牛羊、家禽等产业的综合推广应用有力助推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还使广西畜禽水产品在全国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在海水离岸抗风浪网箱养殖、浅海滩涂贝类生态养殖、稻田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养殖等现代渔业生态养殖方面,广西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看到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养殖环境制约加大。在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面积刚性扩大及农用地面积刚性减小双重制约下,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废弃物排放的增加进一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使养殖业面临主要污染物节能减排、良好环境质量保持、重金属污染防控等多重压力。
现代生态养殖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简陋,大部分生猪养殖栏舍仍需冲水,绝大部分水产养殖池塘没有废水处理设施;加工、物流配送设施不配套,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品的增加值和竞争力偏低。
现代生态养殖的核心技术规范标准滞后。以微生物技术为例,目前尚未有专用靶向性的微生物群检验检测指标体系,造成市面上发酵用微生物、水质底质调节微生物较为杂乱,效果各异。
现代生态养殖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生态养殖建设和运行成本比传统养殖低,但生态养殖产品的市场识别力偏低,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执法难度大,违法成本低,养殖业主缺乏发展生态养殖的积极性。
产业扶持政策尚未完善。一是养殖规划编制滞后和执行不到位,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划分推进偏慢。二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比例失调,无法完全消纳畜禽粪便。三是粪肥利用缺乏政策支持,财政资金目前只扶持推广使用化肥。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我区水产畜牧兽医部门编制了广西现代生态养殖“十三五”规划,提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养殖业,切实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加快转变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提高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种养结合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和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建立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种养结合、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的现代生态养殖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实现养殖过程生态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产品生态安全“三安全”,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益”共赢的目标。届时,新建或改造各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比重达90%以上;渔业生态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80%以上;全区每个乡镇建成农村人畜分离生态养殖示范村1个以上;生态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集约化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处理率达90%以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