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这一最古老的产业,翻过了无数的历史篇章。
1947年5月,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从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靠脚下这片丰腴肥美的土地,开始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征程。尤其是兴安盟复建以来,农牧业加快发展,连创佳绩,谱写了灿烂而辉煌的一页。
站在历史节点回眸过去,在全盟农牧业领域,点滴成就已汇成奔涌的水流,释放出澎湃的前进动力。
从“养鸡换油盐,养猪为过年”到如今的特色规模化养殖,从传统的自然放牧到如今的舍饲科学饲养,从广种薄收到如今的高效节水农业,从当年铁镐、锄头到如今的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在全盟农牧业发展进程中,求实与创新融合、激情与创业交响,谱写了一页页进步与发展的金色篇章。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如今,全盟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全盟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我盟夯实农牧业基层基础,为大发展奠下厚重的基石
农牧业强则基础强,农村牧区稳则社会稳。
农牧业是加快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农牧民最基本的生计来源,是农村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支撑。作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我盟始终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全盟农牧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转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盟水浇地面积达48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7万亩;牲畜棚圈建设总面积达520万平方米,建设牛羊冷配站近400个,建设羊人工授精站近700个,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600个以上。
“硬件”硬了,“软件”不能软,农牧业念起“科技经”,良种播进了希望的田野。全盟建设各类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3个,培育、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98%,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大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家畜改良率达到88%。
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犹如润物的春雨,一点点改变着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得到了改变。
“有了这播种机后,种田再也不像过去那么费劲了,60多亩地我自己三四天就能种完,别提多省事了。”提起机械化作业带来的便捷,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归流河嘎查的范志国赞不绝口:“以前,种地真是体力活,翻地、插秧、施肥、喷药等全靠人工,种粮效率低,收获也不多,每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疼。”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而在杜尔基农场第五生产连队,技术人员在大型机械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建航农作物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申财拿着手机说:“这些大型机械真好,作业多少、合不合格,拿着手机坐在炕头上就能监测。”
目前,全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430万千瓦,农牧业机械化率达84%,农牧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而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育秧以及肉羊胚胎移植、子宫角输精、肉羊同期发情等技术,让全盟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金量快速提升。
山还是那些山,地还是那些地,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科技投入的持续加大,为农牧业稳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全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年粮食生产能力达100亿斤以上,初步形成以粮食、设施农业及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高产高效农业产业区域;牲畜存栏突破1200万头只,形成以肉牛、肉羊、生猪和禽类等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产业区域,畜牧业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舍饲圈养的现代经营方式过渡,且农牧业生产正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转变。
种植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农牧业强势崛起——
我盟调优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
“去年我种了30亩水稻,亩产达到1300斤,每斤卖了1.6元,每亩纯利润1000元以上。按往年的经验,种玉米每亩最多能净挣200元左右,现在我们种的都是订单水稻。”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村民邹俊杰感慨地说,“还得调整种植结构,多种效益高的绿色农产品。”
在一旁的村书记杜文义笑着说:“我们村这几年没干别的,把功夫全下在调整种植结构上了,先后培育了甜叶菊、绿色有机水稻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地做大规模,走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的新路子,让从事农业的专家有干头、涉农企业有赚头、本地农民有甜头。”
扎赉特旗在甜叶菊、绿色有机水稻等特色种植上下足了工夫,而突泉县在杂粮杂豆上做起了文章,“宝润红酒”“六户干豆腐”“学田小米”“水泉绿豆米”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播,走俏全国各地,成为都市人争相抢购的绿色有机食品。
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化农牧业的必由之路。
我盟紧紧抓住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步发展现代农牧业,持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种养结构。大力培育水稻、大豆、马铃薯、优质玉米、小麦、肉、乳、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一粮独大”和“一羊独大”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减粮、增经、添饲草等措施,全盟种植业粮经饲比达到88:10:2,结构渐趋合理。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了198万亩,杂粮杂豆、水稻、甜菜等优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近200万亩。甜菜、甜叶菊种植发展迅猛,在订单拉动下标准化生产面积分别达到18万亩和6万亩,亩纯利润在1000元以上,“两甜”糖料成为我盟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作物。
目前,全盟特色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形成了以杂粮杂豆、甜叶菊等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区域格局。同时,按照“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战略,引进、繁育畜牧业优质品种,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盟农牧业的优势在绿色。
兴安之绿,绿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更绿在立足长远的机制建设。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盟围绕“绿”字做足文章,构建绿色农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加速推动农畜产品生产从“量”向“质”的转变。
以绿色有机农牧业建设为推动,成立了兴安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心和六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农畜产品质量源头得到有效控制。蔬菜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饲料抽检合格率达93%以上,生鲜乳、三聚氰胺、瘦肉精、水产品检测合格率100%,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面积达740万亩。全盟“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有106家,认证产品达240个,认证面积达197万亩,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7件。
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既要抓“大”,也要抓“小”。 庭院经济“以小博大”,带动农村牧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我盟绿色农畜产品种类,提升了知名度。
近年来,我盟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使之成为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让小庭院做出大文章。以鸡、兔、猪、牛、羊和果蔬、水稻等为主的种养型庭院经济和以小饭店、垂钓园、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为主的餐饮服务型庭院经济蓬勃发展,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
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
我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今年初,内蒙古金格勒食品有限公司首批30吨有机葵油出口到美国东锦集团公司,这是我盟有机葵油首次出口国外。
该公司总经理杜云芳说:“现在公司的种植基地分布在吐列毛杜农场、哈日诺尔分场等6个区域共5.6万亩,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种植葵花走上致富路。”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牧民,是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我盟围绕粮、肉、菜、乳等主导产业,加大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通过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型等方式,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全盟农牧业产业化起到了拉动、助推作用。
蒙羊牧业(兴安)有限公司采取的“羊联体”合作发展模式就是典型例子。该公司采取“基地+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方式,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个方面帮助农牧民解决养殖过程中的问题,与广大农牧民形成稳定的既分工合作又紧密联系的关系,通过饲料种植、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把全盟肉羊养殖的小群体劣势与大规模优势有机融合,成就效益最大化,完成从散兵游勇到集团作战的转变。
一大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跃上前台,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生“金”。目前,全盟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12家,盟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82家,拥有内蒙古著名商标2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盟农牧业产业化逐步形成了粮食产业、油料、肉产业、乳产业等六大产业,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农牧民专业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架起农牧民走向市场的桥梁,让农牧民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经营创市场,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活力与动力。
那么,如何让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而且走得更好、更远呢?
我盟在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使之成为集中展示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永不落幕的展览会。
“5月5日,我就通过村里的电子商务平台接到了一笔订单,浙江的客户和我联系先要10斤香瓜,要是口感好,就大批量进货,可把我给乐坏了。”说话的是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村民侯洪章,是村里有名的香瓜种植大户。
如今,祖祖辈辈与土地为伴的农牧民们惊喜地发现,只要通过电脑和手机,自家地里收获的果实,不出家门口,就可以卖出个好价钱。当传统农牧业以开放的视角重新注释资源优势,这就为全盟现代农牧业开启了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自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以来,全盟共建设盟、旗县级电商产业园5个,引进外来电商企业18家,引导传统农畜生产加工企业转型82家,自建网络平台22个,研发网货1000余种。2016年,全盟线上交易额8.8亿元,今年一季度线上交易额达6.29亿元,带动近万人就业。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的销售模式,为我盟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今,我盟绿色有机食品“走南闯北”,不仅走上了全国各大城市居民的餐桌上,更着眼于世界舞台,远渡重洋,远销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我盟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回首过去,见证辉煌。
基础更牢、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后劲更足,我盟农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砥砺前行、转型跨越的蜕变之路。农牧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76元增加到2016年的8533元。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和着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全盟农牧业立足于“绿”、发挥于“特”、用力于“调”、借力于“变”、谋求于“优”,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就像一艘开足马力的快艇,乘风破浪,前进,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