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H7N9流感疫情,请介绍下公司禽养殖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竞争优势?
受H7N9流感疫情和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的影响,包括公司在内的整个行业的禽养殖业务均受到了较大影响,禽产业整体业绩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从6月开始,禽价有所回升,但不足以扭转整个上半年的颓势。目前,公司的禽产业链已形成饲料生产、种禽繁育、商品养殖、技术服务、食品加工、终端销售的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在抵御市场波动、控制疫病风险、保证产品品质、实现规模效益以及获取全产业链利润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2.公司养猪模式、优势以及未来增长情况如何?
1、公司的养猪有四个模式:(1)新好模式即夏津模式——种猪育种和扩繁群+高效父母代母猪群生产猪苗+部分配套自养育肥群。新希望最好的模式,高密度、大跨度,自动雨水中小通风,这里面的温度、湿度很舒服,能达到一个人控制一万头猪。(2)新六模式——接收由新希望六和的父母代母猪场提供优质猪苗+由种养一体的家庭农场进行合同饲养(代养)。一般找到三百个养殖户,一个养殖户饲养一千到六千头。(3)新道路模式——对于中型独立猪场,在不改变被管理方所有权情况下,为其提供管理服务。(4)福达猪模式——对于现有饲料用户猪场(散户猪场,30-50头父母代猪场),在不改变其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服务,提高用户粘性,努力促成其转变为新道路模式管理或新六模式的家庭农场。2、公司的生猪养殖最大的优势在于:第一,种猪储备,我们有美国的PIC和加拿大的海波尔种猪优势。第二资本的储备,第三就是技术储备,第四个就是专业的人才。技术上说,现在公司的母猪PSY平均是26.8头,优秀的公司如夏津农牧能达到30头以上。各方面加起来,整体看来,公司认为自身的养殖技术很高,非常强。
3、未来增长情况2016年公司生猪总出栏超过110万头,到今年6月底,公司已经储备了能够出栏900-1000万头生猪的土地,相应投资计划已经制定。预计2017年生猪出栏规模超过200-250万头,2018年生猪出栏规模约500-600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规模达到1000万头。
3.公司生猪养殖的布局主要在哪些区域?成本控制怎么样?
公司生猪养殖主要的布局区域是环渤海地区(如辽宁河北对接京津冀消费带),两广地区(对接珠三角消费带),华东地区以及贵州等西南地区。我们已公告的养猪项目大多分布在上述区域。目前在产及在建项目的合计产能达到900万头。未来公司养猪的盈利主要靠规模提升带来增长。今年生猪均价预期14块,行业平均盈亏平衡点13块钱。基于我们较高的养殖效率,较高的PSY水平,正品率在95%以上,出栏生猪完全成本约为12元/公斤。
4.上半年屠宰及肉制品业务表现怎么样?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生猪屠宰业务从销量到利润今年都是同比增长的。因为今年猪价整体走势肯定会低于去年,所以肉食品屠宰业务全年业绩也有望保持同比增长。
5.公司下一步的食品业务发展规划是怎么样的?
食品业务是公司长期转型的方向,也是农牧业最终的价值体现。公司一方面对现有业务进行持续优化,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并购与食品安全工作注入长期发展动力。1、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生转熟”和“冻转鲜”。2、优化渠道结构,促进渠道下沉和渠道细分,加强“贸易转终端”3、加大食品深加工领域的投资并购,为长期转型打下基础。公司在2016年参股投资久久丫,收购嘉和一品在北京的中央厨房资产,新设多个美食发现中心区域分中心,并在河北南宫启动了与法国科普利信集团的肉制品合资公司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将进一步地促进公司产品结构与渠道结构的优化。4、继续在食品安全上加大投入,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公司的安全环保体系(SHE)主动与国际接轨,在2016年的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中国区首次全员会议上,公司被推举为中国区理事会副主席单位,并成为国内首家入选GFSI全球董事会成员的中国民营企业。
6.公司在食品方面陆续参股了久久丫、收购了嘉和一品的中央厨房等,后续在食品端是否还会有相关收购动作?
为深化公司的战略转型,公司将专注于终端食品、食品供配领域的投资。我们会分别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继续寻找类似久久丫、嘉和一品这样具备渠道资源、品牌优势的优质食品、餐饮企业进行股权合作,推动我们向食品企业进行转型。
7.如何看待今后冷鲜肉发展的前景?
公司正面临着从冻品到冰鲜品的升级,不超过5年,全国一、二线城市,加上部分三线城市,基本就能完成这样的升级。这背后的动力就是中国的冷链物流在最近3-5年里肯定会有大的发展。只要冷链发展起来了,冰鲜品肯定能起来。今后我们在终端的鲜品销量能够做到30%以上。公司新成立经营生食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公司,近期就在推出一个新的品牌,用来匹配冰鲜产品。我们也成立了专门面向商超的销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