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未来谁能养猪?谁才适合养猪?谁才有资格养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673
核心提示:散小养猪场不断地被关停、进口肉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畜牧业结构以及行业的思考,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听见基层养殖户的呐喊?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少农民有饲养生猪的习惯,对于产业优化百姓们还是支持的,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一味的关停是否能给予人民群众基本就业和生机做考虑呢?以下是来自基层养殖户的心声与建议!最近,家住河南省襄城县紫云镇的杨某在微信里对记者讲了自己养猪路上的情况。10多年前,杨某一家带着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积蓄返回乡里,与周边村民一起开始养猪,苦心经营后初见成效。按照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他曾

散小养猪场不断地被关停、进口肉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畜牧业结构以及行业的思考,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听见基层养殖户的呐喊?

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少农民有饲养生猪的习惯,对于产业优化百姓们还是支持的,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一味的关停是否能给予人民群众基本就业和生机做考虑呢?以下是来自基层养殖户的心声与建议!

最近,家住河南省襄城县紫云镇的杨某在微信里对记者讲了自己养猪路上的情况。10多年前,杨某一家带着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积蓄返回乡里,与周边村民一起开始养猪,苦心经营后初见成效。按照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他曾获得了当地财政部门发放的“能繁母猪补贴”,并数次受到地方政府部门表彰。

如今,他经营10年之久的养猪场与当地数十家散小养猪场一同被关停。关停的原因是,有关方面在检查时发现猪场散发的异味和粪便等“污染物”没有及时处理,不利于城乡环卫考核。

据了解,杨某及其周边发生的猪场关停事件并非个案。前段时间,新华社记者在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发现,今年以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农民种粮不赚钱,造成土地抛荒现象增多。与此同时,一些养猪场主动或被动关门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情况持续蔓延,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特别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担忧,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未来“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等问题的关切。

1、进口猪肉冲击,猪价开启“下行模式”

“现在养猪确实赚不到钱了。”杨某在微信中说,正常情况下,养一头猪的周期大约在7个月左右,饲料、防疫等综合成本约为1300元,出栏批发价维持在1800元左右。收支相抵,养一头猪的毛收入在400元上下,平均利润率只有22%左右。一旦遇到瘟疫或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会造成血本无归。

记者从农业部的分析报告中也印证了上述观点。该报告称,今年春节过后,猪肉消费季节性下降,受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影响,后期生猪供给仍呈现紧平衡,进口继续保持高位,供需偏紧一定程度上支撑猪价。猪肉高进口量以及猪肉消费量的季节性下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预期短期内猪价仍以小幅下跌为主。受生猪产能未能恢复影响,猪价将会高位震荡。预计到5月份前后,猪肉价格有望止跌企稳。

对此,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进口猪肉冲击,一些地方的养猪场主动或被动关门,会否持续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影响行业发展?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结构调整,致力打破“瓶颈”制约

当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畜牧业转型发展任务艰巨。从外部环境分析,廉价畜产品进口压力持续加大。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挤占了国内产业的发展空间。从内部环境分析,矛盾交织,压力重重。

据统计,我国生猪年饲养量大数接近12亿头,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8000多万吨的肉类产品,同时产生的畜禽粪污包括屠宰场清理粪污产生的污水等高达30亿吨,秸秆8亿多吨,再加上种植方面产生的农膜残留问题,环保和资源约束明显加大。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必须以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自2016年起,国家开始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全国生猪生产适应市场需求有所调减,饲养地区从限制发展区向潜力增长区转移。

2017年,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国家将选择一些县开展生猪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试点,示范引导生猪产能转移,鼓励各地争创特色畜产品优势区,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势区、特色产区倾斜,打破发展“瓶颈”。同时,国家还鼓励各地依托行业协会开展名特优畜产品品牌建设和推介活动,打造一批优质安全的特色畜产品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3、因地制宜,政府职能部门应综合施策

记者认为,我国生猪饲养产业结构调整应纳入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框架,同时,以不影响农民群众的基本就业、生计作为重要参照。多年来,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少农民群众有饲养生猪的习惯。在一些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玉米、饲草资料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局出发,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精准脱贫攻坚等大政方针,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科学养殖和规模养殖,在满足城乡居民饮食生活需求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在此,记者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针对养猪场产生的异味及粪便问题,政府可以引导农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在猪场附近建一批化粪池、沼气池等,实现变废为宝、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绿色发展。

二是针对养猪场的卫生防疫问题,地方可以启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引导农技部门、兽医站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三是针对养殖农户分散、养殖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实现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四是在养殖产业布局方面,地方政府应拿出办产业园区的勇气与胆识,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需要和当地群众利益的现代农业园区,引导农民群众带着资金、技术和养殖热情,到园区“安家落户”,发展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