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全国信息联播 » 正文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3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浏览次数:195
核心提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写在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召开之即8月的青藏高原山青云白气候宜人,碧绿的草原深处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环绕着清澈的河水,远处一群群牛羊如黑白珍珠般播撒在山坡上,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示着青海高原独特的生态魅力……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协调发展,坚持“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全省以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平台,以生产关系理顺引导牧区生产力解放,强力促进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向青海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转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试验区建设

——写在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召开之即

8月的青藏高原山青云白气候宜人,碧绿的草原深处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环绕着清澈的河水,远处一群群牛羊如黑白珍珠般播撒在山坡上,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示着青海高原独特的生态魅力……

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协调发展,坚持“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全省以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平台,以生产关系理顺引导牧区生产力解放,强力促进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向青海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让广袤的草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草地畜牧业闯出一条新路

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草原总面积5.47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74亿亩。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严重超载、草畜矛盾突出,生态不断恶化。2008年以前,全省9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10%~40%,牧区人均拥有草场面积从2158亩锐减到635亩,小牧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传统畜牧业已难以为继,走到尽头。

针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做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部署。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经过6年时间的积极探索,全省牧区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883个,实现了纯牧业村全覆盖,探索出了适宜牧区生产发展的“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等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从体制机制上初步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2014年6月,农业部正式将青海省设立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助推青海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全省确定利用6年时间,围绕创新6大机制、凝练3大模式、建设8项制度,集中建成100个以上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作为发展引擎和学习典型,创出一条地域特色鲜明、利于示范推广、政策体系配套、扶持方式科学、管理机制灵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由此掀开了我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新篇章。

创新实践、多措并举,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进展

马清德说:“农业部确定青海省为全国第一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是牧区实现‘三生’共赢的重大机遇,更是光荣使命和担当。三年来,全省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契机,牵住股份合作制合作社改造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优化顶层设计,深水攻坚,拿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为打好试验区建设这场攻坚战,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农业部批复了《青海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遵循问题导向,全省还明确了分工意见,自上而下制定工作任务清单,配套了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对合作社的整合质量评估制度,确立了“集中建设”、“谁先整合谁先发展”的建设方针,树立了“三个贵在”和“五个绝不动摇”为内核的试验区工作理念,开展了观摩现场、微信平台、双语培训、媒体宣传、动漫展示、研讨问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培训,通过创新举措,立体施策,全省128个牧业乡镇的21.09万户、82.49万牧业人口融入试验区试点建设;省级财政累计投入3.059亿元,各州县利用财政支农、省外援建等资金达3.4亿元以上,撬动了社会资金投入。

马清德说,在三年的试验、探索过程中,我省把理顺畜牧业生产关系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注重了合作社内生动力的培育,始终坚持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手抓,依靠群众,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对100个试点社在组织化生产基础的夯实、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科技和管理手段跟进、二三产业引导培育、多元化服务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倾斜扶持。目前100个试点社股份制改造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67个合作社已经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全省集中打造出拉格日合作社、梅陇合作社、达玉合作社等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重大典型,形成了以“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劳计酬按股分红”为内涵的股份合作制发展经验,这些典型接地气、震动强,他们的做法群众听得懂、看得见、学得来,建设经验也完全来自创新实践,各地可学可推可复制。

守望绿色,筑梦高原,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百舸争流,在100个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的引领下,全省的草地畜牧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正在谱写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新篇章。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合作社的一产向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一产的理顺,又为合作社二产、三产的发展腾出了资源、赢得了空间,除留下“羊把式”、“牛把式”专门放牧外,现在65%以上合作社均开办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以及从事劳务输出、经营宾馆餐饮、洗车行、出租车、畜产品销售等业务,单纯靠放牧为生的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马清德说,最主要的是,通过以草定畜入股的方式,合作社草山现在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休则休、宜禁则禁、宜补则补,通过母畜放牧、幼畜舍饲,以及两阶段放牧和高效养殖技术等办法,草地载畜量减了下来,而群众的收入并没有损失,草畜实现了平衡,最大程度维护了草地生态平衡。像梅陇村2008年亩产可食鲜草仅为152公斤,到2015年上升到亩产350公斤;泽库县68万亩黑土滩减少到17万亩,120多名靠乞讨为生的“生态难民”消失。

省农牧厅总畜牧师王会林说,合作社转变了过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通过实行分群饲养、划区轮牧、种草养畜、舍饲半舍饲养殖等办法,藏羊羊羔现在不到一年就能长到30多公斤出栏,彻底改变了过去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平台,营养搭配、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高效养殖等一些过去我们想推又推不开的关键技术快速落地,向科技要效益变成了现实。100个试点合作社去年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六州农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大部分试点合作社实现了生产增收和年底分红。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运行机制,建立定型量化的扶贫帮困制度,让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后,普遍通过项目配股、劳力培训就业等政策手段,与其他牧户一起参与生产和分配,实现了稳定脱贫。

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生态畜牧业建设历经十年探索,全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尤其是试验区建设以来,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典型让大家学习,有一些好的经验让各地借鉴,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进展不平衡、制度供给不足、人才制约等一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全省要继续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改造,抓好“拉格日模式”等典型经验的凝练推广工作,加大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做好从农牧民从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重大转变,全面推动草地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共赢。

 
关键词: 农业部 畜牧业 培训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