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解读《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3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浏览次数:301
核心提示:为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加快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近日,农业部印发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区学用政策办公室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一、基本原则1.坚持整县推进以县为基本单位,统筹规划县域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重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实现县域种养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重点在养殖大县、产粮大县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实现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以及秸秆、畜禽粪便等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工程,试点探索种养业废弃物

为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加快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近日,农业部印发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区学用政策办公室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整县推进

以县为基本单位,统筹规划县域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重点,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实现县域种养业协调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改善。重点在养殖大县、产粮大县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实现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化项目以及秸秆、畜禽粪便等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工程,试点探索种养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筹资建设与运营机制,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坚持机制创新

创新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通过财政补贴、竞争立项等方式,支持具有成熟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投入工程建设;创新工程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在农牧业副产物转化增值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的经济效益,构建企业自主运营、社会监督管理的治理模式,确保工程效益的持续发挥;创新种养业废弃物转化产品的利用机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分类、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分门别类研究不同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化开发政策,促进源头治理、环境保护与效益提升的有机结合。

3.坚持循环利用

选用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的种养业废弃物处理措施,提升工程处理能力与技术水平。建设秸秆青(黄)贮、炭化还田改土、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工程,实现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工程、有机肥深加工工程,实现畜禽粪便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

4.坚持种养协调

根据土地承载能力,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种养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标准化饲草基地工程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就近就地消纳养殖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处理设施,搞好畜禽粪便污综合利用,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环节建设现代化种养加一体化基地。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建成300个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示范县种养业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实现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新增畜禽粪便污处理利用能力2600万吨,废水处理利用能力300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能力3600万吨。探索不同地域、不同体量、不同品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三、建设工程总体框架

针对种养结构失衡、废弃物循环利用不畅等问题,以县域为单元,在种养平衡分析基础上,通过“优结构、促利用”的工程化手段,整县推进种养加一体化,以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工程生产的有机肥、饲料等产品,鼓励参与市场大循环,实现工程效益的提升。

优结构: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基地,以当地主导的养殖业为核心,分别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环节进行配套提升,通过推进配套养殖场“三改两分”工程和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建设,优化养殖环境、促进废弃物集中高效处理。推进适度规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标准化饲草基地工程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就近消纳养殖废弃物。

促利用:针对种养大县秸秆、畜禽粪便污等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利用能力不足,有针对性建设适用工程,确保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通过采取适宜区域秸秆种类的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技术途径,建设秸秆青(黄)贮、秸秆炭化还田改土、秸秆加工商品化基质等工程,构建秸秆收储运体系,有效解决现有秸秆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面,通过采取肥料化、能源化等技术途径,建设沼渣沼液还田利用工程,有机肥深加工工程等,实现畜禽粪便污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四、建设项目及布局

(一)建设项目

1、标准化饲草基地项目

本项目扶持开展饲草种植和青贮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建设,重点支持饲草种植基地的土地平整,灌溉设施,耕作、打草、搂草、捆草、干燥、粉碎等设备购置,以及饲草和秸秆青贮氨化的设施的建设。

2、标准化养殖场三改两分项目

本项目扶持开展生猪、奶牛等规模化养殖示范建设,重点支持养殖场的三改两分、粪便经过高温堆肥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养殖废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作为肥水浇灌农田等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

3、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

本项目扶持屠宰企业进行屠宰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设备改造建设,包括污水粪污收集处理系统、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设备。

4、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项目

(1)沼渣沼液还田项目

在农户居住区较近、秸秆资源或畜禽粪便丰富的地区,以自然村、镇为单元,发展以畜禽粪便、秸秆为原料的沼气生产,用作农户生活用能,沼渣沼液还田利用。在远离居住区、有足够农田消纳沼液且沼气发电自用或上网的地区,依托大型养殖场,发展以畜禽粪便、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养殖场自用或并入电网,固体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渣沼液还田利用。

(2)有机肥深加工项目

建设区域粪便收集处理站,收集、贮存和堆肥处理10公里范围内中小规模养殖场或散养密集区内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堆肥后就地还田利用或作为有机肥产品参与市场大循环。区域粪便收集处理站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户)粪便暂存池、堆肥车间、有机肥仓库等土建工程以及堆肥搅拌机、粉碎机等设备。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本项目在秸秆资源丰富和牛羊养殖量较大的粮食主产区,根据种植业、养殖业的现状和特点,优先满足大牲畜饲料需要,合理引导炭化还田改土等肥料化利用方式,并推进秸秆的基料化、燃料化利用以及其它综合利用途径。

(1)扶持开展秸秆养畜联户示范、规模场示范和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示范,重点支持建设秸秆青黄贮窖或工业化生产线,购置秸秆处理机械和加工设备,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增强秸秆处理饲用能力,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2)秸秆炭化还田改土

重点支持原料棚、炭化车间、炭成型车间等土建工程建设以及连续式炭化炉、进料系统、炭成型生产线等设备的购置。

(3)秸秆基质

重点支持秸秆粉碎车间、堆肥车间、包装车间等土建工程建设以及装载机、翻搅机、皮带输送机等设备购置。

(4)秸秆燃料

因地制宜推广“炊事采暖炉+秸秆成型燃料”等燃料模式,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压缩成块状或颗粒状燃料,并配备专用生物质节能炉具,供农户炊事采暖。重点支持秸秆预处理设备、成型设备、配套设备,以及原料场生产车间、成型燃料储存库等。

(二)建设布局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种植结构特点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将全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北方平原区、南方丘陵多雨区和南方平原水网区。在三大区域的种植养殖大县中(优先考虑既是产粮大县又是畜牧大县的县、养殖规模或种植规模靠前的县,以及《全国种植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饲料生产区域有关县市、《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重点区域的县等),建成300个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县。

北方平原区

——黄淮海地区

(1)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以及河南5省(市)。

(2)建设模式。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生猪三改两分设施和标准化屠宰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养殖加工环节提升改造;种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建设若干沼渣沼液还田、有机肥深加工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其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同时推动沼渣沼液还田、有机肥深加工项目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实施青黄贮和炭化还田改土、燃料化利用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扣本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加快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规划,统筹县域内种养结构优化和种养业废弃物处理工作,整合各类相关建设资金,发挥资金集聚效应,规范组织工程实施。

(二)保障投入力度

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广泛采取多种投资方式。对于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利用的项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对于有机肥深加工等能够落实产品出售机制的建设项目,在完善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配套设施基础上,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建设与运营,优先考虑采用“先建后补”方式。

(三)完善建管机制

一是以县为单元,科学选配技术模式和建设重点,并向社会公开公示。严禁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的禁养区域实施项目。二是实行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县级统筹申请、省级公开比选立项,成熟一批组织实施一批。三是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管理制度,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网络监控平台,保障工程设施持续运行和长久发挥作用。四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程监管模式。

(四)完善配套政策

秸秆运输享受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对沼气、秸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支持政策,实现与市场上其他相互替代产品的平等竞争。加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力度,重点对农户购买和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

(五)推进科技支撑

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加大生物燃料科技研发力度,探索生物液体燃料商业化有效途径;实施生物基材料集群式科技示范工程,提升生物基材料产品在高分子材料市场中的替代料;突破新型饲料、生物肥料和生物基料转化核心技术,探索多种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和商业化有效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过程、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的各环节相互融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和物联网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简便实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