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畜牧养殖大省 , 万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场近800家 , 居全国第一 , 生猪出栏全国第五。
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 保障了市场供给 , 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渐突出 , 成为公害。
向污染宣战 , 变粪为宝。荆楚大地上 , 一场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的攻坚战早已拉开帷幕。
从臭气熏天到清洁排放
“过去 , 一进村就臭烘烘的 , 城里的孙子回来过年 , 捂着鼻子就往外跑。”年过六旬的仙桃市彭场镇农民陈军回忆往昔 , 直皱眉头。
8月上旬 , 记者再次走进彭场镇 , 曾经满地的鸡粪不见踪影 , 一座现代化的双孢菇工厂“消化”了气味熏人的鸡粪。技术员洪康介绍 , 公司可年“消化”鸡粪1万吨 , 产菇后的废料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
我省畜牧业养殖规模大 , 集约化比例高。去年全省生猪出栏4223.6万头 , 牛出栏160.3万头 , 羊出栏555.4万只 , 家禽出笼52195.9万只。据测算 , 全省畜禽粪污年产生量超过1亿吨。
前几年 , 全省有1800多家规模养殖场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模式 , 但因设施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稳定等 , 很多处理设施成了摆设。曾经 , 全省污水中畜禽粪便占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70% , 畜禽粪污利用率不足50%。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条例相继颁布 , 我省也出台了《湖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文件 , 给畜禽养殖戴上“紧箍咒”。去年初 , 以在安陆召开的全省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为标志 , 我省打响了绿色畜牧保卫战。
设置养殖业环保“门槛” , 科学划定“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倒排时间表 , 1969个禁养区内已搬迁或关闭畜禽养殖场3798个 , 关停进度达84% , 地方投入补偿资金共计超过8亿元。重点推广清洁化生产方式 , 每年投入近20亿元支持养殖场升级改造 , 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在养殖场配套建足粪水、沼液储存池; 通过养殖场配足消纳土地、与周边种植基地对接、市场经营等多种方式 , 确保粪肥利用有出路。
通过做“减法” , 实现粪便污水“零排放” , 全省粪肥综合利用率达到68%以上。目前 , 仙桃、天门、京山、老河口、浠水、宜城等6县市入选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今年6月 , 在全国畜牧业现代化推进会上 , 湖北就粪肥综合利用经验作典型发言。
种养结合 , 农牧循环发展
“青椒多少钱一斤?”“二块五。”安陆孛畈镇神州牧业公司配套建设的生态农业园内 , 用沼液沼渣种出的大棚蔬菜 , 价格不菲。
园区内 , 近千亩菜地种满了豆角、辣椒等时令蔬菜。几名工人正手持水枪 , 喷洒沼液。
种的蔬菜不施化肥 , 不打农药 , 全靠沼液来提供营养。“2万头生猪 , 每天要产生近百吨粪污 , 都被这些蔬菜‘吃’了。”董事长黄晓燕介绍 , 猪粪经过干湿分离并发酵后 , 沼气供农业园和附近农户免费使用 , 干粪被农户运走当农用肥 , 粪水则在厌氧池中发酵成沼液肥 , 通过高压排污泵送到菜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