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农业部:推进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畜牧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各级畜牧部门把提质增效转方式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策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畜牧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各级畜牧部门把提质增效转方式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示范推广成熟适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持续发力提升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2016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比2012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规模养殖逐步取代传统的小农户分散养殖,成为肉蛋奶生产供应的主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随着规模养殖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83家,以畜牧饲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达到31家。2016年与2012年相比,奶业前20强市场销售额由47%提高到55%,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34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由45%提高到57%。随着规模养殖发展,设施装备水平和饲养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养殖饲喂、环境控制、产品收集、粪污处理与利用等常规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资源环境匹配度持续提高结构问题是事关畜牧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根本性问题,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活力、效率和可持续能力。我们切实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着力化解畜牧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种养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正在调优调适。

抓粮改饲促进种养协调发展。启动粮改饲试点,将“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17个省区纳入试点范围。推广粮改饲,既有利于促进玉米去库存,又有利于提高草食家畜生产效率,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实现种养双赢。

抓区域布局调整优化促进畜禽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制定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和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指导意见,揭开了新一轮养殖区域布局调整的序幕。

抓草牧业促进养殖结构优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现代草牧业发展,“一猪独大”的局面逐步改善。2012年到2016年,牛羊肉占比从12.7%提高到13.8%,禽肉占比从21.7%提高到22.1%。牛羊肉和禽肉产量占比稳定增加,表明畜牧业正朝着节水、节粮、节地的方向发展。

狠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畜牧业现代化的主旋律

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紧迫任务。

加强顶层设计,抓紧构建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组织起草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系统提出了包括环境准入、监督管理、责任落实、考核评价等内容的强制性资源化利用制度体系,为全面开展畜禽粪污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资金整合,推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政策合力。整合优化项目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聚焦养殖大县和大型养殖场实施重点治理,支持586个大县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总结典型经验,积极示范推广经济适用的有效模式。总结各地典型探索,提炼出粪污全量化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规模养殖场配套消纳地种养循环等7种技术模式,加强技术指导培训积极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以点带面协同发力带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举旗亮剑谋发展,民族奶业迈进全面振兴的新时期

奶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升,事关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以优质安全为核心,从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入手,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奶业已经走在了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前列。

生产方式有了质的飞跃。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奶业发展加快从外延式总量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提升转变。2016年,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3%,比2012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奶牛年均单产提高到6.4吨,提高14.3%。规模牧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80%以上实现全混合日粮科学饲喂,基本普及了全株青贮饲料,优质苜蓿产量也比2012年增加3.3倍。

生鲜乳质量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构建起全覆盖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深入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2016年,生鲜乳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

奶业品牌建设和竞争力逐步增强。推动建立中国奶业20强企业(D20)联盟,连续举办三届D20企业峰会,签署实施《中国奶业振兴宣言》,开展D20企业小康牛奶公益助学行动,多方位宣传展示奶业发展成效,激发消费信心和活力。2016年,全国乳制品销售额比2012年增长42%,一批民族品牌正脱颖而出。

质量安全与提质增效两手硬,饲料工业升级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十八大以来,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增值税免征政策持续实施,“放管服”改革举措快速落地,极大激发了饲料工业发展活力,以市场为主体配置资源、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发展的现代饲料产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饲料产量稳中有增。201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1亿吨,比2012年增长8%,稳居世界第一,不仅充分保障了猪、禽、牛、羊、水产养殖需求,而且有效满足了宠物、特种动物养殖需求。企业实力大幅提升。全国现有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生产企业6764家,比2012年减少40%。近60家饲料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30家饲料企业成功上市。全球饲料20强企业中,我国占比近一半。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事前制定科学的标准规范,严格执行准入制度。近5年来,全国饲料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向好态势,2016年达到96.3%以上,商品饲料中“瘦肉精”等禁用物质保持零检出。

 

 

持之以恒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草原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草原占我国国土面积2/5,是最大的陆地生态屏障。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体制改革方案中,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6%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目标,对做好草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们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全力“守好一片绿”。

一是深化改革。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分解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指标任务,部署开展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产权制度研究。二是清查资源。启动全国草地资源清查,开展专项督导调研,着力摸清底数。三是落实政策。深入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和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开展绩效评价考核。四是依法治草。严格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严厉查处草原违法行为。总体看,主要牧区省份改革工作从试点向面上铺开,生态补奖政策成效初显,草原生态加快恢复。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6%,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累计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连续6年超过10亿吨,实现稳中有增。

五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畜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发展方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下一步,各级畜牧部门将更加牢固的树立四个意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总体目标,更加注重夯实综合生产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现代畜牧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