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母畜繁殖是先进行人工观察发情,再由配种员对发情母畜进行人工授精。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即便每天最多只配几头母畜,配种员也必须在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繁殖调控新技术研发”,则用一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的调控技术,实现母畜同期排卵、定时输精,使同期配种率达到95%以上,母畜产崽还能在白天。
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全国9所科研院校和20余家大型企业联合实施的这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月27日在北京启动。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长田见晖表示,此项目的核心,是对定时输精、妊娠诊断、分娩控制等技术进行创新和优化集成与示范,形成批次化生产技术体系。“这项重大技术是用药物调控猪牛羊等母畜发情、排卵和配种时间,以实现畜群同期配种、同期分娩和批次化生产。”
据介绍,由于母畜发情、配种、分娩等行为在繁育场随时出现,不好掌握,繁育管理的无序状态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为突破效益低下、疫病突出等瓶颈,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母畜同步繁殖调控技术,使技术与管理水平双重提高。
2016年1月,在田见晖教授组织下,全国20多家科研院校和企业成立了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研究协作组,在前期研究中,选择了温氏和牧原等猪场进行批次化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研究发现,通过繁殖调控,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猪场,240至260日龄后备母猪同期配种率基本达95%,可为不同周批次、不同规模猪场批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和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相关药物研发。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人士及与会专家表示,这一国家重点项目一旦成功推广应用,我国养猪业将会彻底步入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轨道,从而实现工业化管理。不但养猪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疫病的长期交叉感染也将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