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广东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率低下,养殖户急需寻找可替代的养殖品种,于是,在广东兴起一阵养殖台湾泥鳅热潮。但近两年,热潮已经衰退,台湾泥鳅的养殖量逐年减少。
在粤东地区,台湾泥鳅养殖量很少,且分布零散,主要是10亩以下的小塘养殖为主。既没有专门的泥鳅料,也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是以走本地市场为主,但需求量很小。随着南美白对虾行情高居不下,很多养殖户都加入养虾大军,台湾泥鳅的关注度越来越小。
粤西地区养殖台湾泥鳅的情况与粤东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其中雷州较具代表性。雷州兴起养殖台湾泥鳅热潮比较早,基础建设也较为完善,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渡河流域。养殖户将罗非鱼塘改小,每口10亩左右用来养殖台湾泥鳅,高峰时期饲料用量很大,还专程到珠三角地区调用泥鳅料。虽然早期养殖热情很高,但病害、虫害较多,且海鸟难防,赚钱的养殖户很少。近两年,养殖台湾泥鳅的人锐减,鱼塘不是丢荒就是转养,对饲料的要求也降低,还在养殖台湾泥鳅的养殖户干脆用罗非鱼料或混养料投喂。当地的鱼中有收购台湾泥鳅,养殖户也会将泥鳅销售给本地小贩,走市场的价格依然不错,无奈难养。
在广东,粤东和粤西地区虽然有养殖台湾泥鳅但不成规模,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新会睦洲、大鳌、三江以及中山板芙等地的成鱼产量为多。虽然养殖台湾泥鳅的历史也只有几年,但发展迅猛,养殖模式成熟,产业结构完整。但今年,尤其是下半年,台湾泥鳅的养殖面积减少严重,目前养殖面积估计大约只有9000亩~13000亩,约为去年同期的50%~60%。其中大鳌减少得最为严重,仅有1000亩池塘尚在养殖台湾泥鳅,仅为去年的20%左右。
养殖面积的减少导致泥鳅苗的需求量也大减,进而苗价大幅下跌。去年同期1500尾/斤规格苗价曾高达5分~6分/尾,今年则下降到2.5分左右/尾。目前,规模较大的苗场都表示不再供应泥鳅苗,而小苗场供应的泥鳅苗质量又无法保证,养殖前景更加不好预测。
台湾泥鳅作为一个新兴的养殖品种,今年在珠三角地区惨遭滑铁卢,养殖面积大幅衰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台湾泥鳅只是南美白对虾的“备胎”。台湾泥鳅和南美白对虾有很强的养殖转换性,当初就是因为虾难养才养台湾泥鳅的。南美白对虾好养,养殖户则选择养虾,虾难养,则选择养殖泥鳅。归根到底,还是泥鳅价格太低,而珠三角的塘租较高,泥鳅虽然比南美白对虾易养,但十分薄利,所以养殖户能养虾则养虾,虾养得不好则改养泥鳅。目前来看,如果冬棚虾养殖失利,可能会有一部分养殖户选择改养泥鳅。
二是台湾泥鳅也不再像以往那么好养。今年,养殖台湾泥鳅过程中,病害越来越多,无疑抬高了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成功率,养殖户将矛头直指苗种。今年种苗质量下降严重,由于台湾泥鳅的育苗门槛很低,很多家庭小作坊都可以生产,质量也参差不齐。苗场间竞争激烈,也是今年苗价较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说,台湾泥鳅好养只是相对于南美白对虾而言,且养殖投入的成本和风险还要高于虾。自去年冬季以来,大鳌南美白对虾养殖相对顺利,效益对比明显,大鳌的养殖户纷纷转养虾。
三是去年暖冬拉低鱼价。珠三角地区养殖的台湾泥鳅过度依赖广东省外的消费市场,相比省外养殖区,冬季较为温暖是广东最大的优势。而劣势是距离消费地长江流域路途遥远,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在竞价方面处于不利位置。去年暖冬,广东的优势便不再明显,导致台湾泥鳅滞销,价格跌破成本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年台湾泥鳅的养殖量。目前,台湾泥鳅的收购价也不太理想,11条~12条/斤的报价为7.9元/斤,50条~60条/斤的报价为9.5元/斤。
诸多因素影响之下,台湾泥鳅似乎被业内看衰,那么,这条鱼在广东还会有养殖前景吗?笔者采访了珠海大海饲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佛清。他表示,展望未来两三年,这条鱼依然值得看好。
每个品种的养殖量主要受制于市场价格、养殖风险和其他品种的价格对比。从目前珠三角地区台湾泥鳅的养殖方式、市场容量和流通形式来看,它不会迅速走向衰亡。且全国对台湾泥鳅的需求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至于广东省外养殖区扩大的量与全国需求增长的量是否能相互抵消就不好说了。但广东的气候优势依然存在,所以珠三角地区的台湾泥鳅,不管怎样,还是能保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不过市场份额可能会随季节变化而出现波动。入冬之后,台湾泥鳅价格走高,在价格的拉动下,珠三角地区台湾泥鳅的养殖量在一定时间内还是能够保持稳定的。另外,今年下半年养殖面积减少,但并不代表明年一二月份甚至以后也会一直减少,季节性的小幅振动并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养殖溃败。
还有一点是,目前来看,南美白对虾的不可控性依然存在,优质的替代品种仍在寻觅,台湾泥鳅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