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北畜禽产品产量全线飘红,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性转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业产值实现历史跨越; 畜牧业取得突破性增长,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畜禽生产总量突破性增长
1、畜牧业产值实现历史跨越
据省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758.7亿元,同比净增263.9亿元,增幅达53.3%,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2.7%,同比净增6.5个百分点,首次基本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353.3元,比上年增收96.7元,增长37.7%,增收份额占一产业的36.3%。
2、畜禽产品产量全线飘红
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406.6万吨,同比增加56.6万吨,增幅16.2%,其中:猪肉产量315.1万吨,同比增长15.3%;牛肉产量20.4万吨,同比增长12.9%;羊肉产量7.1万吨,同比增长9.5%;禽肉产量63.6万吨,同比增长23.9%;兔肉产量1529吨,同比增长72.8%。
奶类产量15.5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增幅11.8%。
禽蛋产量144.3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增幅15.7%。
蜂蜜产量992.9吨,同比增加112.9吨,增幅12.8%。
3、畜禽出栏取得突破性增长
生猪出栏3790.35万头,同比增加377.8万头,增幅11.1%,生猪人均出栏按乡村常住人口计算已超过1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家禽出笼43341.3万只,同比增加4862.9万只,增幅12.6%;
肉牛出栏139.7万头,同比增加17.9万头,增幅14.7%;
肉羊出栏431.4万只,同比增加38.9万只,增幅9.9%;
兔出笼61.6万只,同比增加17.6万只,增幅40.1%。
4、畜禽年末存栏大幅增加
生猪存栏2705.0万头,同比增加432.7万头,增幅19.0%;
家禽存笼30406.4万只,同比增加5610.5万只,增幅22.6%;
牛存栏386.3万头,同比增加18.7万头,增幅5.1%;
羊存栏344.4万只,同比增加25.1万只,增幅7.9%;
兔存栏57.9万只,同比增加13.0万只,增幅28.8%。
5、能繁母畜存栏量快速增长
2007年,全省各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供种能力进一步加强:
能繁母猪、能繁母牛、能繁母羊存栏各为241.3万头、151.0万头、158.4万只,同比分别增加81.3万头、14.1万头和22.1万只,增幅分别为50.8%、9.3%和16.2%。
二、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性转变
1、规模养殖比重迅速提升
统计调查资料显示,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户数由2002年的2.1万户,年出栏生猪415.2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生猪的比重14%,发展到2007年的10.3户,年出栏生猪1641.3万头,占全省年出栏生猪的比重43.3%。5年间,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户数和养殖规模分别增加了3.8倍和3倍。同时,家禽、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率也分别达到了50%和97%。
畜禽养殖小区发展迅猛,全省已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1591个,其中2007年新增小区580个,同时,规模养殖向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集中。
2、标准化养殖模式迅猛发展
以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为代表的畜禽标准化养殖发展迅猛,2007年全省新增养猪“150模式”示范户1000余户,户平增收10万元以上;新增养羊“1235模式”示范户300户,户平增收1万元以上。
3、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生猪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蛋鸡发展迅速,肉鸭规模加大,生猪、禽蛋、水禽加工快速发展,牛羊产品量增价升,呈现全面发展态势。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突破性进展
1、畜禽生产逐步标准化
2007年我省主推了“生猪标准化养殖150模式”、“优质蛋鸡1638模式”、“稻鸭共育模式”、“优质肉羊1235模式”等多种高效畜禽养殖模式,提高了畜禽产品质量,减少了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2、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加强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严格了屠宰、产地、流通环节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全省做到了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出栏动物和受宰动物的受检、出证率达100%。投入品市场抽检结果表明:兽药合格率为75%,饲料为90%,畜禽产品合格率为99%以上。
3、无公害认定认证进展迅速
2007年全省已完成畜禽产地认定159个、产品认证185个,数量为前几年之和,累计已认定的畜禽产地392个、产品认证290个。
4、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农业部规定“没有标识的,‘八一’后不进京,‘十一’后不上市”。对牲畜耳标转换工作,我省加紧进行了布置和实施,目前新旧标识转换已完成96%。
2007年,湖北畜牧业之所以取得全面发展得益于国家扶持畜牧业政策措施过硬,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党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得益于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农业畜牧部门上下同心,狠抓落实、充分发动,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