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淮安市禁养区累计关闭搬迁养殖场户227家,完成100%。累计通过污染治理检查认定规模场886家,治理率达67%。
开展调查核实,强化监督管理
开展畜禽养殖场调查摸底,建立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清单和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清单,掌握养殖场规模、品种、废弃物利用方式和污染排放等一手资料,做到底数清任务明。对禁养区应关闭的养殖场下发关闭通知书,告知养殖场位于禁养区范围内,应搬迁关闭。对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进行全面检查工作,重点是检查配套防治污染设施设备是否完好、运行是否正常,养殖场是否有污水直排,粪便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等现象。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开展专项督,全年市级督查次数10次,定期将关停和治理进度通报到县(区)政府。联合市电视台跟踪规模养殖场治理情况,通过联合执法、媒体曝光,全力推动关停和治理进度。淮安区建立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等人员参加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微信群。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图片发送到微信群中,区农委每日公示各乡镇的关闭拆除进度、养殖场治理进度和全区排名。
开展规模场粪污治理达标认定,实施政策扶持
在关停的同时,重点抓好非禁养区规模养殖治理工作,因场施策制定治理计划,实施达标改造,着力推进养殖场科学治理新模式。各地都以政府文件或会同环保部门发文,下发了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达标检查认定办法。涟水、淮安区等地从农委、环保抽专人组成认定小组,每天都在乡镇指导治理认定,逐场进行认定。推广淮安温氏猪场粪便外置发酵床技术,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300个猪场已建成粪便外置发酵床,面积达3.5万平方米左右。市本级拿出1000万元用于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工作的奖励。县级财政拿出7853万元禁养区养殖场的关闭拆除和转产补偿,其中淮安区拿出2277万元,并发放到位。
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技术指导水平
5月底和10月底市农委召开各县(区)分管主任和负责治理的工作人员参加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会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会,现场解决技术难点。盱眙、淮安区等地也先后举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培训会,全市累计举办培训16期,培训人次102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市农委还专门编制印发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知识问答手册,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政策、技术及术语等,共100个问题,3万多字,为非禁养区规模养殖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组织畜牧技术人员深入规模养殖场,现场指导畜禽污染治理工作,重点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废弃物集中处理等治污模式。全市现场指导1560人次。组织各县区农委分管领导赴盐城、苏州和常州考察,学习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