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新增贷款逾8000亿元,CPI指数据传可能超过7%,在这样的背景下让货币当局暂时放弃从紧政策,这岂不是十分荒唐?
可为什么不呢?美国已经这样做了,欧盟在犹豫了很长时间之后,也不再考虑加息,甚至可能会减息。而在某些方面,中国并不十分特殊。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其负面因素可能要比单纯的通胀威胁令人害怕得多。
中国经济遭遇多重不可抗力
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似乎难以整体评估,但有几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将再次强化通货膨胀的印象和预期,二是一季度经济增长肯定受到影响。同样,冰雪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数据将使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更加难以解读。
只有在极端天气情况之下,才会出现50元一盒的方便面,才会出现30元一斤的青菜,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数据将会出现在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中,也会计入到一季度的CPI指数中。当然,这并不十分可怕,因为很多人知道,这样的情况只是短暂的,情况很快就会变得更好一些,但可怕的是,针对这些数据的货币政策随即也可能会出台,这样一来,被误导的不仅是居民的预期,更有金融决策人士的思维,这将是坏情况出现时的最坏。
不仅如此,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也在无时无刻地困扰着我们,中国老百姓耿耿于怀的粮食价格上涨在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美国是中国粮食价格上涨的源头。从2006年开始,首先是小麦,然后是玉米,最近的则是大豆系列,这种上涨席卷全球,大小国家,概莫能外。将这种输入性的通胀因素归之于经济不可抗力,应该可以接受。
货币紧缩能否促成母猪频繁交配?
粮食价格的攀升是在粮食产量全面丰收的情况下实现的。而猪肉价格上涨的情形却正好相反。其价格的上涨源于存栏数目的大幅减小,为什么会减小?起因就是两年前喂猪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不赚钱的原因主要是价格过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导致农业劳动力价格开始攀升,所以农民更加不愿意养猪,可见,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猪肉价格的上升,成本的上升同时也抑制了产量的增加。于是财政性的措施开始大量启用,以刺激猪肉的生产,如为母猪上生育保险,奖励新增存栏生猪等等,商务系统官员甚至全国督促母猪频繁交配育种,这些措施当然有效。
但是货币政策能否帮上忙?当然不能,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似乎已经将物价上涨当成了货币政策走向的主要指标,这就是笔夫难以理解的地方。既然大家都公认,CPI的大幅攀升是由于食品价格引起的,而食品价格上升则是由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共同上升而引起的,那么,当这些因素促使CPI出现异常时,在货币政策上大动干戈又有何益?在笔夫看来,那无异于堂·吉诃德斗风车而已。
有一点倒是值得金融当局警惕,那就是春节前后的这场大冰灾,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可能是一次未动用货币政策的小小的硬着陆。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电力中断、煤炭紧缺、交通瘫痪,其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已经起到了宏观紧缩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及时地、认真地评估其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我们所看到的1月份新增贷款8000亿元的数据,这恐怕是自己编一个鬼故事来吓唬自己的事情,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明白,8000亿元是因为去年四季度被搁置下来的项目在1月份集中放行,如果针对这种人为堆积出来的数据再出台新的紧缩措施,其思维方式与货币政策调控母猪繁殖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货币政策临时性转向有先例
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去年9月18日,美联储果断终止了自2004年以来的加息进程,连续大幅度减息,这实际上是临时终止了美联储对抗通货膨胀的努力,转而将货币政策目标转向防止经济出现衰退,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美国经济,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的威胁同时存在,而通胀的威胁更加现实和迫切。
可为什么美国政府会愿意放弃治理通胀而转向防止衰退?首先当然是次贷危机的冲击非常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水平,美联储权衡利弊取其重,决定开始反向操作。第二点是美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历来以保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当其它的目标与之冲突时首先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样的事例发生在1987年股灾发生后,美联储果断终止了正在进行的加息过程,连续大幅减息达80个基点,一年后当危机缓解后方重新开始加息程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于可能的经济衰退的警惕性高于任何其它的经济层面,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通胀管理服从于经济增长目标。
在美国次贷危机向经济领域广泛蔓延之时,国际油价也同时冲上了100美元,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并未缓解,但美国政府不仅连续大幅降息,而且还推出了1500亿美元的退税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目前的情况与美国经济本质决然不同,但是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上,中国可以适当借鉴一下美国的做法,即当目标不一致时,如何进行选择。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经济上没有足够的增长速度,就业水平不能保持高水平,所有负面因素都将随之出现,到那时,通货膨胀恐怕就不是最令人害怕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