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民生调查:拆了养猪场 生计咋保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71
核心提示:核心阅读要环境还是民生?这是摆在生猪外调大市江西省高安市面前的难题。重拳出击整治生猪养殖污染不能松懈,但拆掉散乱养猪场之后,仍要通过补偿、减损和引导帮扶养殖户,并鼓励他们转换思路,引入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如此一拆一扶一转,使环境、民生与产业三不误。江西省高安市是生猪外调大市,知名的“高安猪”便产自这里。养猪,让很多高安人脱贫致富;但也因为养猪,给高安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出台,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成了

核心阅读

要环境还是民生?这是摆在生猪外调大市江西省高安市面前的难题。重拳出击整治生猪养殖污染不能松懈,但拆掉散乱养猪场之后,仍要通过补偿、减损和引导帮扶养殖户,并鼓励他们转换思路,引入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如此一拆一扶一转,使环境、民生与产业三不误。

江西省高安市是生猪外调大市,知名的“高安猪”便产自这里。养猪,让很多高安人脱贫致富;但也因为养猪,给高安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随着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出台,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成了题中之义。

然而,推进养猪场整治,面临许多难题:养猪户的损失,怎么补偿?养猪户今后的生计,如何保障?全市的养猪产业,又将何去何从?在环境、民生与产业的多个维度里,高安市尝试着探索统筹兼顾之策。

拆:

重拳出击治污染

出栏价格每斤9块3!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波动,高安市的生猪价格终于在2016年攀上了一个高点。养猪人迎来了“好时候”,这让八景镇灶岗村的养殖户杨勇感到兴奋。

杨勇有1000多头生猪、70头母猪。在高安,这是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规模。“过去年份好的时候,一年能赚20多万。要是按照9块3的价格卖,2016年的利润还要创下新高。”当时心里头的盘算,杨勇还记忆犹新。

可就在这时,一道严厉的禁令来了。2016年10月开始,高安市重拳出击,集中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乡村千名干部齐上阵,参加禁养区猪场拆除退养专项整治工作。

杨勇的养猪场紧邻村庄、背靠河流,恰好处于绝对禁养的区域。“要是把猪场拆了,损失得有好几十万。”算完了账,杨勇呆住了。

面临艰难抉择的,不止杨勇一人。养猪,是很多高安人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2000年前后,高安市的养殖规模达到高峰,猪场达7500多家,母猪达16万头。门前屋后、荒山荒坡,大大小小的猪场随处可见。

然而,到了2010年前后,多年散养、乱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村庄散发臭气、水体变黑变质、土壤遭到破坏、地下水源受到污染、重大疾病易发多发。高安市政府,也曾多次治理环境不达标的猪场,仅在2014年和2015年就拆除了2000余家、100万平方米。但养殖户们的侥幸心理却一直存在:“等等看,能养一年是一年。”

而这一回,杨勇却不敢侥幸了。“我的猪场确实违规,村民们因为猪场臭气熏天,怨言也越来越多。而且这次政府抓环保的决心特别大,各级干部不断地上门讲政策、做工作。”

怎么办?杨勇作出了选择:拆!

母猪转手、生猪卖掉、猪栏猪舍全部拆除。“要说不心疼,那是假的。”杨勇说,“可按照过去那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拆掉,那是迟早的事。”

但杨勇也坦言,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关键还是一系列的补贴、帮扶政策。

扶:

弥补损失给新路

如何尽量减少养猪户的损失,既保环境,也保民生?这成了高安无法回避的问题。

高安市委市政府明确表态:既要拆掉散乱养猪场,又不能让老百姓的收入减少。

首先要补偿。高安市向全市养殖户发出《致全市广大生猪养殖户的一封公开信》,明确了整治目标和补偿标准:签订《拆除协议》,通过验收的养殖户予以60元每平方米的补助,20元每平方米的奖励;签订《退养协议》,通过验收的养殖户予以10元每平方米的补助。杨勇的猪场,拿到了9万多元的奖补资金,弥补了一部分经济损失。

其次得减损。黄谷村养猪户朱翊仁处理存栏猪时,猪贩子“趁火打劫”,又是压价又是拖时间。当地干部帮他联系外地贩销户和养殖户,以市场价收购了13头母猪和124头生猪,帮他减少了3万多元的损失。

此外还有引导。高安市从财政拿出2亿元资金,除了发放奖补资金,还开展技能培训、发放补贴贷款,扶持养殖户转型发展。一时难以转型发展的,当地还引导农户进入其他行业务工,如在高安市颇具规模的陶瓷生产和汽车运输行业。杨勇便选择退出生猪养殖业。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与合伙人一起流转土地200多亩,种起了哈密瓜。连片大棚搭起来了,一年瓜熟三季。“种哈密瓜,风险小了,收入还更高了。”杨勇说。

在政策合力的作用之下,开展了一年多的整治行动成效显著。在当地主要河流附近、在饮水源和聚水区、在村庄内部和周边,生猪养殖场已经不见踪影。近4800家、360多万平方米的养猪场被拆除,全市养猪场的数量下降到500余家。

转:

科学养殖引进来

整治之前,高安市生猪出栏量260余万头,养猪业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整治之后,出栏量只剩100万头左右,从事生猪养殖的产业人口也随之骤降。

全国知名的“高安猪”,以后就没了吗?不。环保没有摧毁当地养猪业,而是让很多养殖户换了脑筋。

高安市新街镇景贤村的养猪老板罗玉根,他的养猪场也有几个被关停和拆除的。但两个处于可养区的养猪场,却建设得更好了。

2016年,罗玉根走访全国,考察了多个地方,最终决定投资几百万元,建设1.3万立方米的黑膜沼气池,购入一台200千伏安沼气发电机组,并新建一套日处理能力可达15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系统。

在养猪场附近的荒地上,沼液经过多个池子的沉淀净化和生物降解,流进一个新挖的水塘。从塘里灌上一瓶水细看近闻,已接近无色无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已经远低于国家标准。经过处理的水现在可以用来冲栏,过去一到夏天水不够用,现在还有富余。”罗玉根的污水处理站,还帮周边三家养猪场处理废水,“等发电站实现并网,光卖电一项,每年就能收入20万元。”罗玉根说。

而在龙潭镇古丰生态养殖场,另一种“种草养猪”的循环模式也已经顺畅运行。养猪粪污进入沼气池,沼液贮存后用于种植牧草,牧草打浆后又可以用作养猪饲料。这种模式,解决了过去的沼液污染问题。

病死猪的问题,曾经也让高安这个养猪大市感到头疼。死猪分散各处,没有统一处理的场所,容易引发疫病甚至食品安全问题。高安市在全市各个乡镇建立病死猪的集中收集、冷冻和存储站点,在市郊引进一家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经过密闭容器的高温处理,病死猪最终转化成肉骨粉、动物油和生物柴油。在处理中心的车间里,闻不到腐臭味,也见不到露天摆放的病死猪,只有一袋袋最终产品,等待运往全国各地。

原先的小、散、乱拆了,新的环保生态大养猪场被引了进来。2017年,某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养猪项目落户高安市村前镇,未来可实现年出栏量15万头。项目负责人介绍,规划20万平方米的基地,未来真正用于猪栏猪舍的面积却并不太大。真正占地较多的,反而是观光和现代农业。不仅能实现水达标排放,粪污就地消化,还能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多余的有机肥,为当地提供几百个就业岗位,培养科学养殖人才。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1日 21 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