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南市以培育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践行绿色发展,推进提质增效,加快科技创新,吹响了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号角。
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农牧业各项产值稳步提升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十分明显,武都花椒、成县核桃、宕昌中药材、文县茶叶、康县木耳、武都油橄榄等品质优良,市场认可度高,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陇南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以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为指引,
快速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2017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任务,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深抓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增加值两项目标任务,挖掘特色种养业增收潜力,多策并举,逐步解决瓶颈制约,不断拓宽增收空间,农牧业各项产值稳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562元,增长12%,农业增加值78.3亿元,增长5.5%。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在多次发生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和遭受“8·7”暴洪泥石流灾害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大防灾减灾抗灾力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全年粮食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07.55万吨,超额完成98万吨的目标任务。
“以前家里种小麦、土豆,一年下来收入只有几千元;后来开始种药材,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加入合作社以后,中药材种植有了规模,形成了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年每户收入十万元左右。”宕昌县哈达铺镇召藏村村民张选英告诉笔者。这几年她家靠种植药材,家里盖起了三层楼房,一家人也从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下。
近年来,陇南市立足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的市情,将产业与脱贫相结合,把培育富民产业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盘活土地资源、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手段。2017年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42万亩,其中深度贫困地区21.5万亩,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3000元。
产业脱贫合作社带贫
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抓住产业这个摆脱“穷帽子”的关键,以合作社带贫为有力抓手,在向贫困发起最后攻坚战的道路上,一块块底子薄、条件差、难度大的“硬骨头”被逐一啃下。
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据统计,2017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2319家,比2016年底增加4651家,增长60%。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合作社3381个,贫困村合作社覆盖率达到100%;1320个村拥有集体经济,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96.7%;有9497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贫困户入社率84.1%。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促进我市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
武都区康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桂英介绍,2016年,合作社在玉皇乡院子湾村建立养殖基地和千亩黄芪基地,与贫困户达成协议,合作社负责提供黄芪幼苗、肥料和种植技术,贫困户提供土地。收获时,合作社以高于市场5%到10%的价格收购黄芪。
院子湾村农民赵三徐家的12亩地全部种植黄芪,每年收入超过4万元。如今,越来越多像赵三徐一样的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合作社带动的贫困户超过140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其中56户已脱贫。
数据显示,全市农牧产业新增基地面积9.88万亩,基地面积累计达到434.81万亩;出栏牛、羊、猪、鸡1016.32万头(只);农产品总产量达到367.02万吨,同比增长2.2%。全市农牧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7.33亿元,增加3.19亿元,增长3.06%。
科学引领 技术带动
农牧业实现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陇南市农牧局把农业科技培训作为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派驻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开展现场咨询、实地操作演练、实物展示等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普及率。大力开展旱作农业、设施蔬菜、果树修剪、中蜂新法养殖、生态鸡放养、动物防疫等培训工作。
“听了专家的讲解,种植技术有了提升,产量高了,种的粮食和蔬菜不仅够自己吃,还有多余的可以卖些钱补贴家用。”经过培训的村民这样说。
2017年6月26日,陇南市养蜂技术培训基地暨陇南市中华蜜蜂专家大院在徽县虞关乡建成投用。2017年,组织了4期10-15天的培训班,系统培训养蜂大户和合作社技术骨干122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为我市蜂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1289期次,培训人员14.58万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23.89万份。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实施,对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共培训人员2.36万人(次)。”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亚军告诉笔者。
通过各类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牧业科技人才,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科技素质和从事特色产业的水平,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今的陇南大地,处处生机盎然。田野里,林林总总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喜人;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载绿色的希望;园区内,一家家涉农企业产销两旺……织就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如诗画卷。
创优品牌 借力网络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2017年10月在我市举办的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上,陇南产业馆展出的陇南优质农特产品备受国内外宾客青睐,借力西交会,“陇字招牌”叫得更加响亮。
值得一提的是,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的“武都崖蜜”让更多的目光投向陇南。
2017年12月25日,“武都崖蜜”成功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对全市9县区140个乡镇近万户的土蜂养殖地域范围实施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以保障“武都崖蜜”特色品质,促进全市蜂业发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陇南优质农产品再次获得瞩目。
礼县永兴镇捷地村90后小伙赵骎,2015年底从部队复员后,便萌生了在网上售卖苹果的想法。经过精心策划和运营,赵骎的“礼县苹果百捷果蔬”网店销量大增,销售总额已突破250万元。今天的陇南,和赵骎一样借力电商销售农产品的新型农民大有人在。
“互联网+农业”模式是陇南发展农牧产业的一种有效途径,伴着农村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山大沟深的陇南创新模式,不断探索开创强农富农新局面,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陇南市网店1.2万多家,2017年“双十一”,陇南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2449.69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礼县以苹果为主的1400多家网店销售额突破442万元,礼县良源果业电商销售额达231万元,礼县苹果在全国832个国贫县网络零售榜中位居第二。
通过电商平台,陇南特色农产品成功实现消费者、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一个个绿色、生态、有机的农产品正成为市场、消费者的“宠儿”。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发展盛。如今,从苹果的香飘四海,到中药材的美名传扬,再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使陇南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