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思旸镇盘街村肉味鲜美的“宁乡猪”成了当地的“聚宝盆”,盘街村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于“千企帮千村”的力量,鼓励当地村民进行生猪养猪,打造“宁乡猪”品牌特色产业,许多村民因为“宁乡猪”这一生猪品种的成功养猪,鼓起了钱袋子。
“3号圈的待产母猪还有5天就要产猪崽了,这几天气温下降,多垫一点稻草,有什么事及时和技术员联系。”1月22日,思旸镇盘街村支部书记边兴鹏一边查看每个圈舍,记录猪舍内猪的情况,一边叮嘱身边的饲养员注意事项。
边书记手中的本子记得密密麻麻的,上面记录着养殖场内每一头猪的情况和变化。于他而言,养殖场不仅仅是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途径,更是符合村实际、能够打出品牌的特色产业。
2016年,盘街村借助“千企帮千村”的帮扶力量,在嘉华山庄的带动下,发展宁乡猪养殖。由嘉华山庄免费发放宁乡猪崽给贫困户,负责解决他们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保底收购猪崽及猪肉。
刚开始,不少贫困户持观望状态,认为宁乡猪生长慢、个头小,养起来不划算,都不愿意养殖。在村两委不断到组入户劝说下,终于,22户贫困户同意参与养殖。经过8个月,前期投入的猪都下猪崽了,嘉华山庄到贫困户家中收购猪崽,以每斤17元全部收购,增加了贫困户的养殖信心。
贫困户们看到市场供不应求,纷纷加入进来,从最初的22户养殖50头,到现在的214户养殖2000余头,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宁乡猪”品牌效应也慢慢凸显出来,成为盘街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宁乡猪的肉质和市场上的猪肉味道大不一样,它肉质软糯、肉味鲜美,由于长期放养,进行生态养殖,使其脂肪含量低,还可以有效防止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介绍起宁乡猪的特点,盘街村贫困户杨西祥一点不含糊。
杨西祥今年42岁,是村里的贫困户,由于长期患病,不能做重活,还有一对儿女读书,生活的重担压在妻子身上,杨西祥整日愁眉苦脸,不与人交往。村里鼓励贫困户养殖宁乡猪,杨西祥抱着试试的心态参与了,他先试养了2头,8月后,两头猪下了17头猪崽,除去成本赚了8000元,给杨西祥很大的信心,于是,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把外出务工的妻子也叫了回来,建立200平方的养殖场,最多的时候,他养了60余头,2017年他卖出第一批成品猪,净赚7万余元。
不仅如此,杨西祥还带动身边的贫困户共同养殖,利用“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方式,继续扩大规模。村里的人都说老杨自从发展宁乡猪养殖,就像变了一个人,话多了人也开朗了,他自己总结了一套养殖方式,成了养殖宁乡猪的专家。
为使宁乡猪养殖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盘街村合作社准备建立养殖场,发展宁乡猪养殖,主打“生态”、“绿色”品牌,并以300元一亩流转土地,圈舍建设占地规模达200余亩,共有106个圈舍,可养殖宁乡猪2000余头,为8个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村合作社把贫困户集中起来,变散养为集中养殖,抱团发展减少贫困户的养殖风险。
目前,盘街村合作社加个体贫困户养殖规模达3100余头,合作社以17元/斤从贫困户手中收购毛猪,以23元/斤销售,中间产生的利润进行分红,按“6:2:1:1”的模式,贫困户占利润的60%,其他的比例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资金。此外,宁乡猪养殖慢慢形成“订单农业”,按市场需求出栏成品猪,有效规避风险。
下步,该村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做好一个产业,带动一方村民脱贫致富当成村两委对村民的最诚挚地承诺,实现“产业兴旺”,以产业带动发展,实现脱贫致富。